老子的教育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老子生平简述

      关于老子的生卒年月和《老子》这本书的作者和时代问题,向来众说纷纭,目前仍无定论。根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及《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史官(“守藏室史”)掌管图书。孔子曾向他问“礼”。后因王朝政乱,西出函谷关,应关令尹的要求,写下《道德经》五千余言,此后便不知去向。

      由于时代环境和本人遭遇,老子早期思想和后期思想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老子早期是精通周礼并崇信周礼的史官,罢官后,从现实生活中认识出周礼的虚伪性与剥削制度的不合理,从而产生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观。(参考孙以楷:《老聃与孔丘交往新考》,见《学术月刊》1991年第8期)老子在周朝任职期间,周王朝奴隶主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斗争,以及他本人曾两次因周王朝的政变而被罢官,对老子的政治思想都会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参考高亨:《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见《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当时各诸侯国不停止的兼并战争,人民流离死亡,被迫起义反抗,统治阶级内部以虚伪的礼仪掩盖争权夺利的实际。这一切目睹亲受的现实,引起老子对统治阶级的仇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从而一反统治阶级的文化与学术,提出他“小国寡民”的理想国的蓝图。在他设计的这个理想国里,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充满了平等、自由、淳朴真诚的气氛。老子的这一小国寡民的理想国,就其无剥削无压迫的社会组织特点而言,与其说是站在奴隶主贵族阶级立场讲话,倒不如说是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这和老子在周朝的任职是属于下级官吏,而且两次罢官回乡,更接近农民的生活,有一定的关系。

      二、老子的教育目的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理想政治怎样实现呢?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老子为他的理想国所期望的政治领导是什么样的人呢?在《老子》一书中有大量材料涉及如何当好一个执政者的问题。培养理想的执政者,就是老子的教育目的。理想的执政者在《老子》书中就是所谓“圣人”。“圣人”一词在《老子》全书八十一章中共出现三十一次。除有时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而外,大都是指有权势的执政者(人君)。所以老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能够按照自然之道的规律来治理国家的执政者。

      老子对他的理想的执政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坚守并实行治国的“三宝”。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老子》67章,以下引用《老子》只注章次),老子认为,“慈”、“俭”和退让三者是治理国家的三个法宝。也就是他理想的执政者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慈”。什么是“慈”?老子说:“慈,故能勇”。这个勇当然不是勇于侵略,勇于争夺。因为老子是反对战争的。他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46章),就是说,国家政治上轨道,把战马用来种田;国家政治不上轨道,连怀胎的母马也用来作战。老子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的现象。但是老子并不反对一切战争。他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同上)就是说,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因为执政者平时以慈爱对待人民,一旦需要战争,人民就会以极大的勇气投入战斗,正如孟子所谓“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两人的思想体系虽然不同,但在同情人民,反抗侵略的观点上是一致的。

      老子所说的“慈”,其根本含义是“无为”。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10章)又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按照自然界无为的规律去办事),行不言之教(不要强做不合自然规律的法令、教训),万物作而不始(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而不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而弗居(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2章)老子的这些话是针对当时奴隶主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者所实行的繁苛政令而言的。老子认为,执政者只要能体现自然“无为”的精神,让人民自由发展,便是真正的慈爱。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章)可见,老子所谓的慈,对执政者来说,含有以身作则的感化与模范作用。以上是老子从正面说明理想的执政者应当是“道”的体现者。老子还从反面对当时的残酷统治者提出警告:“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74章)又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79章)人民不怕统治者的威力,如果专靠恐怖手段,最后一定会召来大恐怖的报复。

      理想的执政者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就是“俭”。什么是“俭”?老子说:“俭,故能广。”执政者节约财物,国家就富裕。老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增收赋税,加重人民负担。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75章)老子指责当时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他说:“朝甚除(朝政腐败至极),田甚芜(农田非常荒芜),仓甚虚(仓库十分空虚),服文彩(穿着锦绣的衣服),带利剑(佩带锋利的宝剑),厌饮食(饱足精美的饮食),财货有余(占有多余的财富),是谓盗夸(这就叫做强盗头子),非道也哉!(多么的无道呀!)”(53章)老子把执政者的奢侈生活和腐败政治联系起来,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认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