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爱国主义战士陶行知敢于“向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进攻,创立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学、做合一,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力图打破劳心劳力的分裂”[1],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把自己一生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称之为“试验教育”。当前,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深入探讨陶行知在教育改革中的成功经验,研究“试验教育”及其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无疑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 何谓“试验教育”? “试验教育”的概念是陶行知在1919年4月发表的《试验教育的实施》一文中提出的。它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试验主义,一是新教育。 试验主义是用试验的方法研究一切事物的原理、规律,发现、改造和创造新事物,促使事物发展的一种科学主张。陶行知断言:“非试验的教育方法,不足以达救国之目的也”[2]。 “试验教育”另一个内容是“新教育”。 “新教育”是一种救国的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3]。我们处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之中,应该造成一个新国家,就需要有一种新的国民教育。“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4]。“新教育”能使国家富强,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新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陶行知说,教育何谓之新,何谓之旧呢?“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故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5]。 那么,“试验主义”与“新教育”的关系如何呢?“新教育”应该是一种试验的国民教育。搞教育离不开试验。试验是使科学进步的有力武器,因此,也是教育改革最有效的方法。“新教育”的“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试验主义”与之结合。“革而新之,其惟试验”[6]。 二 “试验教育”有下列明显的特点: 第一,“试验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它以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的。 陶行知首先承认了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即宇宙是在不断变化的、发展的。“宇宙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7]。动的原因,在于人类的生活变化。马克思说过:“一般说来教育取决于生活条件”[8],“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到什么教育”,“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9]。也就是说,教育既然是人类最基本的特殊的活动之一,那么随着人类生活不断的发展变化,教育也应该不断改革以适应发展的需要。陶行知在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指出,教育改革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由于它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除此而外,教育决定于生活的变化,也反映出它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只有通过改革才能适应生活,才能促使生活的变化,又反映出精神对于物质、意识对于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一基本思想的。 “教学做合一”是试验教育思想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强调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陶行知认为,从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学、做、事的四个因素来讲,“事”是教学做的内容,是教学做的出发点。“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10],在做的同时出现教与学。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11],是不能分开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实践活动。由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过程,“教学做合一”的实践不断发展,就使受教育者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以验证。“教学做合一”正好解决了人们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系列认识论中的重要问题。 其次,“儿童中心”论是“试验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杜威化了一生的精力对儿童的学习心理作了深刻的研究。在他看来,在传统的课堂里没有给儿童以一种应有的地位,人们很少给儿童进行活动的余地,消极地对待儿童。因此,他大声疾呼,教育应该改革。学校的重心应该转移。儿童应该变成太阳,教育的一切措施围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着他们而组织起来”[12]。 陶行知继承了杜威这一思想,他认为应该认识到幼年人在生长的历程中有能力,有需要,并且有创造力;应该认识到儿童是活的,儿童对学习是以兴趣行事的。我们应该把儿童的生活力、创造力解放出来。陶行知这一认识,重视了儿童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本身,无疑是正确的。毛泽东说过:“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13]。教育的任务就应促使学生心理诸因素的良性发展。 第二个特点,“试验教育”思想具有完整的系统性。 “试验教育”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各个领域,在这一庞大体系中有一个总纲就是“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与封建主义的“传统教育”而提出的彻底改革的教育理论。 什么叫“生活教育”呢?其一,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14]。教育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活的不断变化,人们为了适应生活,创造生活,才使得教育不断的延续、发展。其二,“生活是大众惟一的教育”,大众“运用它来增加自己的智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所以“社会即是学校”。但是,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后,士大夫“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15]。这种“特殊”的学校就是后来存在于社会的学校。陶行知这一认识和列宁说的“不论是西欧的还是俄国的中学,就其实质来说,都是阶级学校,而且只是为很少一部分居民的利益服务”[16]是一致的。这一“阶级学校”观点,奠定了“试验教育”改革观的基础。其三,他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从内容上讲,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实际;从方法上讲,教育离不开生活实践。而根据毛泽东的观点,人的社会实践包括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因此,教育必须和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相结合。否则,“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我们是现代化的人,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化的教育”[17]。所以,旧教育是必须改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