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教育:逼近“教育的可能性边缘”的有效途径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建申 西北大学管理科学与哲学系副教授

原文出处:
上海高教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从表象上看,目前困扰高等学校的有三大难题:一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投资强度极低,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二是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匮乏,而且流失极为严重,各类高等学校存在潜伏的危机;三是专业老化,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但从实质上看,前两类问题反映的是一个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即“教育资源”是稀缺的,根本不可能自由取用。后一类问题说明,高等学校在解决教育组织面临的三个基本的且相互关联的教育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和如何培养上是缺乏效率的。换句话说,如果把高等教育视为一种广义的生产活动的话,那么,目前的高等教育并没有处在“教育的可能性边缘”之上,难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

      所谓“教育的可能性边缘”就是表示可以被培养出来的各类人才的各种组合的外部界限。之所以引入“教育的可能性边缘”这一概念,是基于这样的事实: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学科、专业和层次存在差别,而且同一学科、同一专业、同一层次及不同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即使同一学校、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毕业生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过各级各类人才合理组合的深入研究,是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向“教育的可能性边缘”逼近的前提条件。

      要使高等教育处在“教育的可能性边缘”之上,就必须使高等学校培养的各层次、各种类的人才的数量有恰当的比例,使各种结构在宏观上具有最优组合。笔者曾对这一问题作过一些探讨(参见《中国教育报》,1995年3月22日第3版,拙文“高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本文将从宏观上讨论使高等教育向“教育的可能性边缘”逼近的可能性、有效途径及其经济意义。

      二

      高等学校面临的经费短缺,人才匮乏及在培养人的问题上存在的盲目性问题,在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的情况下,唯有通过发展“规模教育”而得到缓解。由于“规模教育”有利于将有限的资金、人才及其他资源集中起来,提高投资的相对强度;有利于发挥学科优势,促使学科建设在较为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快速发展;有利于培养大量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有利于优化教职员工队伍,降低投入产出比,提高办学效益,因此,发展“规模教育”无疑是解决高等院校面临的难题,使高等教育向“教育的可能性边缘”逼近的可行而有效途径。

      发展“规模教育”也具有可能性。首先,政府已将“规模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不仅提倡高等学校之间的联合,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予以大力支持。国家实施的“211工程”就包含了“规模教育”的内容,也说明了政府支持发展“规模教育”的态度和信心。其次,高等学校自身对发展“规模教育”有极为迫切的愿望,尽可能地抓住机遇,开展高校之间的联合。近年来各地高等院校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合的实践已说明了这一点。第三,各高等院校的内部改革,多以提高办学效益为中心,这其中也包含了发展内部“规模教育”的改革思路。许多重点大学进行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改革,从实质上看,也是校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办学效益的一种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发展“规模教育”具有切实的、现实的可能性。

      发展“规模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促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高等教育向“教育的可能性边缘”逼近。因此,“规模教育”绝不是简单的联合,不是机械地把几个大学合并起来成为一所大学,或者把两所地域相近(相邻)大学的围墙拆除合而为一;更不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规模或升格。把几所大学简单地合并起来,从表面看似乎扩大了办学规模,但事实上却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固有规律。例如,某省设想在“九五”计划期间,将三所性质相近的专科学校合并为一所财经大学,并计划在2010年以前把这所学校办成国内一流的财经大学。笔者认为,这样的合并虽然扩大了“规模”,集中了投资,但并不能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规格。最终也产生不了“规模教育”的实际效应。因为这三所学校既无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也无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即使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也要到兄弟院校去申请。这些学校合并以后,并不能形成学科优势,不能发挥规模效益。

      相邻的大学通过拆除围墙方式而合二为一,原则上虽可行,但由于两所大学历史传统、学风、隶属关系及文化氛围上的差异,合并以后有可能在原来矛盾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矛盾,使新的大学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甚至陷入困境。在原来的基础上简单地扩大规模或将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学院升大学此类做法,过去也曾有过,造成的不良后果至今仍未完全消除。

      笔者以为,发展“规模教育”关键在于坚持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在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和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着重于内涵式发展。按照这样的思路,“规模教育”应当是在一个地区将优秀的师资和管理干部相对集中起来,形成以学术骨干为核心的合理的学术队伍,促使办学效益的提高。这里所说的办学效益,既包含培养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也包含人才的层次与规格,当然也与投入有关。总而言之,发展“规模教育”就是要提高办学效益,尽可能使高等教育向“教育可能性边缘”逼近。

      三

      “规模教育”可以提高办学效益,因而具有突出的经济意义。

      首先,发展“规模教育”可以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领域,通过高等学校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目前,高等教育之所以不能处于“教育的可能性边缘”上而缺乏效率,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摆脱计划体制束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世界之中,因此,原先对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做长远规划,然后实施招生和培养计划等做法,正受到严峻的挑战。显然,在整个社会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也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培养人才要考虑供求现状。“规模教育”本身也必须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逐步发展,通过市场来引导“规模教育”的形成,而对各类高校的教育投资也应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