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耿介拔俗、独树一帜的新派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也是一位气量恢宏、勋劳卓著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在北京大学容纳新潮,整饬校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开教育改革之先河,导学校管理之新路,对后人不乏启迪。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蔡元培先生的教学改革思想及其现实启迪意义作一探讨。 一 蔡元培先生的教学改革思想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改革学制 为便于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蔡先生大刀阔斧地在北大改革学制:革新预科,调整专业,修订课程,男女同校,废学门改学系,以选科制代替年级制,并试行学分制、导师制、讲座制、旁听生制、自由选课制和招生考试制等,从而有力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质量观。 2.改革聘制 蔡先生指出,聘任教师不可求全责备、拘泥一格,而应以“学诣为主”,唯才是用,延揽众家,兼容并包。为此,他主张六个“不论”:(1)不论派别。“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①。据统计,北大“当时教授中的政治派别有“帝制派、复辟派、国民党、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即后来的共产党)。哲学派别有尊孔派、反孔派、还有中西各种学派。文学派别有:文言派、改良派、还有白话派以及中西各种学派。历史学派别有:信古派、疑古派、考古派、唯物史观派。语言文字学派别有:旧派、新派。经学派别有:经古文派、经今文派”②。(2)不论年龄。胡适、徐宝璜、朱家骅等人被聘为教授时只二十几岁,大部分名教授也不过三十几岁。据1918年统计,全校教师217人,其中教授90人,占42%,平均年龄只有30岁。(3)不论学历。例如,梁漱溟是中学毕业生,当时报考北大未被录取,但因对印度哲学颇有研究仍被聘为哲学讲师。(4)不论资历。如王庞惠曾是国务院总理,但蔡先生只聘他为讲师,因北大规定兼课者只能任讲师。鲁迅先生也不例外。(5)不论国籍。当时有个别外籍教师,如克德莱、牛兰德、斯华鲁、燕瑞博等,依仗国势,践踏教学,学术水平低,授课效果差,蔡先生毫不惧让,坚决予以辞退。而对确有真才硕学的外籍专家,如英国的罗素、美国的杜威等,则盛邀来华讲学。(6)不论政见。蔡先生既聘用、扶掖了一批思想进步、知识渊博的学者到校任教并恃为依靠力量,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也留用、延揽了部分思想守旧但确在某一方面饱学有识的名流,如刘师培、刘申叔,辜鸿铭等。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大学者云集,名流荟萃,形成了近代中国力量最雄厚、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人才群,从而为北大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准备了先决条件。 3.改良讲义 蔡先生指出:“教育制度既革新,第一需要的,为各学校的教科书。”③他严厉批评有些教师年复一年、“永不修增”地把第一次的讲义,照样印出来,按期分散给学生,在讲坛上读一遍,学生觉得没有趣味,或瞌睡,或看看杂书。”④鉴于此,蔡先生明确规定:“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学有心得,能裨实用”⑤。他还针对当时高校中使用外国文教科书“糜费时间与脑力”、“与国情不适合”等弊病,特别提出了组织编写“国化教科书”问题,即“把我国各学校(偏重高中以上)的各项教科书—一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一除外国文之外,都应当使之中国化”。⑥ 4.改善教风 他向教师提出了五点要求:(1)认真授课。他严厉批评个别教师“或则敷衍了事,或则背育教本,或则摭拾陈言”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此,他要求教师“认真教授,以提起学生研究学问的兴会”⑧。(2)改进教法。他号召教师“不但研究所教的学科,还得研究教学的方法”,⑨采用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因材施教,开智展能,因为“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要紧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10)。此外,还要适当增设“图画、手工、音乐、运动等科,给学生练习视觉听党筋觉”(11)。(3)注重研究。蔡先生把“有无研究兴趣”作为教师教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反复强调:“教授及讲师不仅仅是授课,还要不放过一切有利于自己研究的机会,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保持活力”(12)。(4)知识面宽厚广博。蔡先生经常告诫教师:“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面科学为基础;治一国文学者,恒不肯兼涉他国,不知文学之进步,亦有资于比较;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13)。(5)教书育人。蔡先生指出,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14)。 5.改进学风 在学风建设方面,蔡先生主要提出了“六自”方针:(1)诱导“自尊”。北大学生多为“京官”,只是“抱了一种升官发财的目的而来”。所以,他就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学生中改革观念、整顿学风,“以引起学生自尊人格、服务社会的精神”(15)。他反复强调:“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16)。(2)勉励“自学”。他指出:“最好使学生自学,教者不宜硬以自己的意思,压到学生身上”(17)。因为从学习效果来看,“讲堂功课固然要紧”,但学生通过自学,“随时注意发见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紧要”(18)。(3)提倡“自治”。蔡先生反复叮咛学生:“以后望注意‘自治’二字,人人能管理自己,同学能互相管理”(19)。他还亲自筹划或倡导成立了一些锻炼学生自治能力的社团组织,如进德会、音乐会、体育会、技击会、雄辩会、数理学会、阅书报社、学生银行、消费公社、平民学校等。(4)主张“自省”。他指出:“学生方面,也要自省”(20),有自知之明,存反省之心。(5)鼓励“自动”。他认为:“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下自动的研究学问的”(21),因此要注意独立思考,勇于创新。(6)力求“自助”。他指出,学生应该懂得:“教我的先生既不能很知道我,最知我的,便是我自己了,如此,一切均须自助为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