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述(61) 德国教育界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培养。他们认为,大学生已有独立认识的能力,不需要大学教师更多地考虑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但是中小学生不同,他们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的质量是学生形成道德观念、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他们更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措施也比较完善。 德国要求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在担任教师前,一般要先经过18个月的教师职业培训,培训内容和方法都是十分明确的。 培训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教育理论;二是教学实习。在18个月的培训期间,2/3的时间是实习,1/3的时间是理论学习。 教育理论学习内容包括4个方面、教学原理;教育原理、与家长的关系、学校法规。学习这些理论不是单纯攻读教科书或钻研某学派的专著,而是将理论分作35个专题,供学员讨论、探索和研究。这35个研讨专题是由教委聘请各专业领域的专家讨论拟定的,可以反映出各专业领域的理论体系和最新研究成果。 我们先看一下有关教学原理的一些研讨专题。首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应该是什么?研讨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帮助学员全面地认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他们认为主要有4个方面: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用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儿童学习具体知识的动力,让儿童自己讨论和探索;教师退到最后,完全由儿童自己设计探索新知的过程。这4个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或交替使用,或综合配合,以期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讲授,就必须考虑怎样吸引儿童。 其次,为了对这个专题做进一步探讨,他们还提出一组供学员深入研究的课题:如何科学地组织课堂对话,设置对话的常用办法;怎样巧妙地提出问题,刺激儿童思考;怎样激励后进学生,怎样激励天才儿童;如何设计活动课,选择活动项目;如何组织儿童参加讲演活动,等等。 如何组织儿童在学校过节日,是德国中小学校的重要教育手段。在学校过节是吸引儿童主动参加群体活动,发挥每个儿童特长,密切家长与学校关系的重要时机。德国虽然没有统一规定各校哪一天过什么节日,但是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殊的节日。自己学校节日的特点,常常是学生引为自豪的地方。各学校有自己庆祝的特殊方法,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有的是合唱节,有的是戏剧节,各校发挥自己传统的优势与特色。 各校都在一定时期要对学生进行性教育,如何组织好性教育也是要求学员认真研讨的专题。学校对开展性教育有严格的规定: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内容不是关于生理方面的,而是关于道德方面的,即如何尊敬异性,在这方面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礼貌。另一项重要规定是教师讲授的内容都要首先向家长介绍,取得他们的理解与配合。这一条是法律规定的,必须严格执行。如果性教育的内容未能得到家长的同意,家长有可能会依法起诉。 还有一个研讨的专题是教师的个性对教育效果的影响。通过这个专题的研讨,教育部门要求学员能够认识到:教师必须切实地认识自己的个性,并且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个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会带上自己的个性的。因此,教师应该勇于发现自己的不良个性,并善于克服它;反之,也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个性,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学会自我教育,不断地思考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关于教育原理的研讨专题一般是比较抽象的。例如,关于教学的有: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什么?究竟应该教给儿童什么?教材内容与获取相关知识的方法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应该这样教,而不应该那样教?关于教育的有:班内的小团体对班级发展、对儿童个性成长的影响是什么?常见规律有哪些?教师处理这类现象的常用策略是什么?学员在研讨这些专题的时候,需要查阅国内外教育史、了解著名教育理论家的观点,特别是当代世界教育的进展。他们特别注意的是分析历史上教育失败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德国对青少年教育曾有过惨痛的失误,致使青少年被驱向战场,成为战争工具。对此,德国的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沉痛地总结历史教训,不懈地寻找、探索培养能够从深层次上抵御法西斯主义的新一代。德国的这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正在决定着德国教育工作者对其教育原理的基本认识,决定着他们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培养进行基本思考。 例如他们对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经过长期的历史思考之后提出必须具备以下品格和素质: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又能够充分听取别人意见;宽容而有个性;具有不断发展自己的动机,又能够关心集体,热心参加集体活动;对少数民族尊敬,对和平事业忠诚,热心于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事业。特别是尊重少数民族这一点,联邦议会甚至立法作了明文规定。所有这些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不管教师属于哪个党派,在议会中依附于什么政治见解,都必须一致贯彻这个基本目标。 与家长的关系中心是怎样与家长和谐相处,达到密切合作培养儿童的目的。具体的研讨专题有怎样召开家长会,等等。对此,要求学员们重视创造与家长良好对话的环境气氛。教师要尊敬家长,对话不能从指责开始,而要学会首先听取他们的意见。在评论家长的意见时,要选用礼貌的语言:“我的理解对吗?”,这样就有可能创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讨论的对话环境。双方可以坦率讨论如何转变学生、如何分工配合,并适时共同总结,约定下次讨论的时间。教师应采取建议的方式向家长提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