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07)10—0028—05 在全球化观点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发展最终取决于知识创新和人才质量,而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生存竞争最终也取决于人力资源优势。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把注意力指向了教育,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人才质量,而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成为影响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美国联邦教育部秘书长理查德·雷利曾在演讲中指出,“美国必须使每个教室拥有最优秀的教师,以迎接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如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颁布的《跨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跨世纪园丁工程》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素质不高,知识传授效果不佳,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教育的意义也就难以充分体现。目前中小学校中的很多问题与现象也都与教师素质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 基于此种现状,国外学者对教师质量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西方国家,着眼于提高教师素质的各种评价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于80年代,在90年代渐成规模。研究开发出了大量评价工具,利用这些工具进行的教师评价(teacher evaluation)结果常常作为教师资格证书、教师聘用、奖惩、教师职业梯级安置以及教师证书更新续用的依据[1]。 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角度看来,教师质量标准问题就是教师岗位的胜任特征问题,寻找评价教师的质量标准就是寻找教师的胜任特征,具备某种特征或者某些特征组合即是质量合格的教师,不具备则不是。同时,一个岗位一般具有多项胜任特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关系,为了使寻找到的胜任特征都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应用工具,以考察胜任特征间的关系。建构关系模型也非常重要。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渐成规模。学者们提出的教师胜任特征除了包含知识、技能和能力外,还有社会性、智慧和外倾性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全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证书体系和绩效评价标准[2]。 一、胜任特征概念解析 “胜任特征”源于拉丁语中的“competence”一词。西方学者在研究胜任特征时,有的使用“Competence”,有的使用“Competency”,也有人将二者等同使用。麦克兰德(McClelland)在《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一文中开始使用的是“Competence”,但在后半部分又用了“Competency”。这说明,他是将二者等同使用的。斯宾瑟(Spencer)也认为两者是等同的,其著作《工作中的胜任特征:绩效优异者的胜任特征模型》(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ee)的题目中使用的是“Competence”,而在书中却将二者交替使用。但也有学者指出,有必要区分这两个概念,否则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后果。他们认为,“Competence”指“胜任的条件或状态”,它描述的是为了做好工作,人们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工作对员工的要求,包括必须做的事情及其标准。而“Competency”则指与优异绩效有因果关系的行为维度(Dimensions of Behavior)或行为特征(Behavioral Competencies),是人们履行工作职责时的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知道需要做什么(如批判性思维、战略能力、企业经营知识)、将工作完成(如成就驱动、自信、控制、适应、关注效果)、让他人与你一起工作(如激励、人际技能、关注产出、说服、影响)等[3]。虽然都可以译为“胜任特征”,但笔者认为后者更适合表达胜任特征的内涵。 学者任·泽姆克(Ron Zemke)整理出了一些对胜任特征较有代表性的定义:1)与工作、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2)一个人所拥有的并使其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取得出色业绩的潜在的特征(它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社会角色或其他所使用的知识实体等)[4];3)胜任特征也可以定义为个体产生绩效所必需的可测量的各种特征,包括知识、技能和行为;4)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五个层面;5)与一个职位的高绩效相联系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征;6)对为达到工作目标所使用的可测量的工作习惯及个人技能的书面描述等[2][5]。在此基础上,麦克兰德于1993年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他认为通常人们所接受的胜任特征定义是指。在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绩效优异者所具备的任何可以客观衡量的个人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知识,指对某一职业领域有用信息的组织和利用;2)技能,指将事情做好的能力;3)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在他人面前想表现出的形象;4)自我概念,指对自己身份的认识或知觉;5)人格特质,指一个人的身体特征及典型的行为方式;6)动机/需要,指决定一个人外显行为的自然而稳定的思想[6]。这些胜任特征常用水中漂浮的冰山来描述。知识、技能属于表层特征,漂浮在水上,容易发现;社会角色、自我概念、人格特质和动机/需要,属于深层特征,隐藏在水下,且越往水下,越难发现。深层特征是决定人们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这些定义有的偏重行为,有的偏重特质,但无论怎样,胜任特征总是与高绩效工作者的特点紧密相关。 二、国外教师工作胜任特征研究 (一)教师从业资格取向研究 中小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考察教师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对工作绩效、教学质量的影响以及影响这些胜任特征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全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证书体系和绩效评价标准得以建立[6]。近年来,关于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更为精细化和全面化,关注处于特定教育阶段的教师的胜任特征,同时结合教育策略、教育环境考察教师胜任特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教师胜任特征具体内容的认识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1.在胜任特征发展的最初时节,它被定义为个体产生绩效所必需的各种可测量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等[5]。因为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出之前,教育是产品取向(products-oriented)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别被比喻为工厂、加工人员和产品。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即“知识传递者”。也有人提出教师胜任特征可能与社会性、智力和外倾性等特质有关,但这些仅仅是某些学者的建议,并未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