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来,主体教育论的讨论成了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教育内外的现实原因和理论依据的。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是主体教育论的核心问题。提出并研究主体教育论,实质上是希图从肯定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出发,探讨和阐明教育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中的积极的能动作用。这切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与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也蕴含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对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实践的改革具有深层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下面从主体教育论的角度简要谈谈我对教育的主体性的理解和看法,以期引起进一步讨论。 一、关于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问题 教育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依据教育主体的不同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在主体教育论看来,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且正因为他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才能成为教育活动的对象。传统教育观念把受教育者仅仅看作教育活动的对象,这种片面观点早已受到现代教育思潮的批判。主体教育论不只是一般地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且把基本的着眼点放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上。它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从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角度,解决人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具体来说,这有两层含义: 其一,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主体性品质,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外界、认识自身、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人生意义,形成实现历史责任和人生理想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能力,成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成为一种培养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 其二,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受教育者既立足自身发展的现实,又超越自身发展现状的价值追求与自我教育能力。这就是说把受教育者看作自身和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活动看作对受教育者的学习与发展的引导和规范。 这两层含义,可以说前者是从历史观、文化学角度提出的,后者是从认识论、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虽然二者提出的角度不同,它们却是互相联系并互为条件的:没有前者,后者会迷失方向;没有后者,前者将会落空。据管见所及,目前主体教育论的探讨大体上是从这两方面展开的,只不过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侧重点,两者的研究虽都有待深入,但比较而言,对后者的研究似乎要多一些,充分一些。如果考虑到心理学、哲学的相关研究,这一方面的成果还是很可观的。在历史上,中外教育家对这个问题也曾不同程度地强调过,探讨过,阐述过,即使是一些持传统教育观念的教育家,也并不完全否定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前者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多停留于抽象议论,例如,对受教育者来说,主体性的内涵是什么?在受教育者的个性素质结构与素质品质中,主体性属于什么地位?都未能具体探讨,以致在有的人看来,“素质教育”与个性素质的主体性品质似乎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指出:“主体性,这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1]我认为这个见解是深刻的。该校教育系与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关于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验研究,对小学生的主体性进行分解,建立了可操作与可测评的指标体系[2]。在我看来,这是受教育者主体性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理论走向实际的一次突破,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教育者的主体性 这里的教育者主要是指施教者。虽然主体教育论把基本着眼点放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上,但并不否定、排斥教育者的主体性,它认为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并肯定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即既引导和规范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发展,又尊重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或者说,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和规范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发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这是教育者的主体性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教育者作为社会的现实的人,在教育活动中,既要适应社会现实,又要批判地对待社会现实;既要接受教育决策者的决策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导向,又会有自己的教育价值选择和主动创造。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实质上是教育规律、教育规范与教育艺术的统一。 (三)决策者的主体性 决策者的涵意比较复杂尚待界定。从层次上看,有中央决策者、地方决策者、学校决策者;从分工上看,有行政决策者、立法决策者、具体事务决策者(例如,课程设计决策者,教材编写决策者)。 决策者的教育决策也有必要把基本的着眼点放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上。决策者在教育活动中固然要更多地体现社会导向,从社会的整体需要与现实可能的角度来规范教育者的活动,规范受教育者的学习和发展,但必须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留有余地,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加以倡导和鼓励。 教育决策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上发挥主体性,需要有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意向,有把当前与未来、现实与理想统一起来进行合理选择与合理运作的能力。对教育决策者来说,立足现实、稳定现状是重要的,但如果忘了未来、忘了理想、忘了超越,甚至否定未来、否定理想、否定超越,就不够清醒、不够明智了。他们将会失去主体性,而且还会因此压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妨碍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决策者有必要明确,他们不只是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约束、实施控制,他们还应当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服务,特别是要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服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仅不单纯是他们实现社会抉择的工具,而且首先是他们进行社会抉择的目的。这就是说,教育决策要以引导和规范教育者的主体性,特别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基础。 二、关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性问题 教育的主体性,既表现为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又表现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性。前者是就活动主体说的,后者是就活动自身说的。它们实际上是二而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