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改革是当今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学研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近些年来,随着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等的出现与流行,现代教学方法体系又呈现出了新的态势。探讨这些新的动向与发展特点,对于我们把握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科学化的进程,均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拟专就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走势作一简要的探讨。 综观世界各国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下五个方面的新走势值得我们注意。 一、互动方式的多边性 多边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论和双向活动论,而是强调教学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这是近些年来大家几乎都认可的一个教学论命题,也是我们现有许多教学方法所强调的一个基本理念。的确,同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的双向活动论是一种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关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少有论及,是一种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现代教学方法是在批判传统教学方法的许多缺陷和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教学的单向交流模式不能反映教学活动的复杂特质,教学活动应当是教师学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毫无疑问,教学的双向活动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特点,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但这种认识仍然还不够全面与科学。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较之单向交流和双向交流有着更加显著的效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1]。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近些年来流行于世界各国的一些教学方法的理论创新上和实践效果上得到印证。以高效、低耗、速成、愉快而著称的“暗示教学法”就是其中一例。暗示教学大量地运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从而使教学兼具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教学效果数倍于常规教学方法,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与欢迎。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法也颇具多边性特色。他自己常常讲得很少,而更多地是让学生们提出问题,承包学习任务,引导他们互教互学,相互切磋,讨论求解,共同提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许多教育工作者对魏书生老师讲得少,学生却学得多的教学效果感到费解。实际上,这与魏书生老师充分利用了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多边互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认为,“传统的课堂相互作用理论,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影响,否认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这种把教与学的过程只看成是成人—儿童的双边活动,实在是过于简单化了。实质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几乎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情境之中。”[2]也就是说,除了师生互动外,生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而我们长期以来却对之视而不见,弃而不用,甚至当作消极因素来对待,这是对教学系统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我们目前教学效率不高,师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多边活动论作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新走势,它把教学置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立体背景上,突出动态因素间的多边互动,这对于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减轻师生的负性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无疑有着积极意义。 二、学习情境的合作性 合作性主要是指现代教学方法越来越强调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这种合作,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业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行为,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从而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本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国的“合作学习法”,可以说是最具合作性特点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派认为,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与竞争一样,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在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的竞争的同时,又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合作[3]。其实这两点并不矛盾。比如一个厂家要和另一个厂家展开残酷的竞争,无论哪一个厂家,如果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它就必须和它的原料供应单位、新技术开发单位、销售单位等建立最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有竞争,就必然需要合作,合作与竞争是互为依托的。教育应当体现社会发展的特点,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现有的教育过多地强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对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却重视不足,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教育往往只能养成学生片面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伴的利己行为。合作学习派认为:“现有教育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世界反差太大。……学校传统上注重的是个人作业,不帮助他人,分数是唯一重要的,每个人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个人在测验中的成绩。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几乎所有工作的核心都是协力配合,与别人合作,领导别人,一起处理他们的问题等。总之,协力配合,相互交流,有效调节与分工是大多数现实生活情境的特征。”[4]实践也证明,片面地强调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会给儿童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儿童的身心的正常发展,不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自本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西方一些学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手研究教育中的合作问题,在教学中提倡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由此来提高学业成绩、习得合作技能、增进同伴友谊、学会关心和理解等。由于合作学习不仅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达成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顺应教育社会化的需求,因而倍受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与喜爱,很快就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方法。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不仅强调生生,师生合作,而且还要求教师与教师也就所授课题进行合作设计,从而显示了令人瞩目的实效。需要指出的是,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个体化的活动,而是将之纳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使它们融合统整,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各尽其能”的格局,最大程度地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