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已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各国的企业都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进入90年代,政治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对抗却越演越烈。美日对抗、美国和欧共体的磨擦,将经济竞争提到对抗的首位。发展经济要靠高新技术的发明,如何改革课程以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根据热力学原理,封闭性的系统交流能量但不交流物质,而开放性的系统既交流能量又交流物质,通过交流达到自我更新。我国的课程模式,目的是事先规定好的,根据目的制定具体目标、手段、程序和步骤,然后贯彻既定的方案,最后再归结于预定的目的。这种模式抗拒变革,排斥干扰,难以适应社会高速变化的需要。 课时是一个常数,但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各个科目在学生活动总量中的比例,却是课程结构合理与否的关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优化结构,可以较理想地解决课时有限和知识无限的矛盾,是解决共性与个性,打好基础与发挥特长等矛盾的重要途径。现行课程结构暴露出的问题是单一和硬性,即重必修课程、学科课程,轻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硬性有余而弹性不足。 课程内容几乎不断受到指责,其弊端是过于理论化和分化。也就是说,课程的主体是系统的学科知识,距离现实生活甚远,忽视实用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未能适应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或者密切联系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是以统合的、一体化的形式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 作为一种普遍的现象,课程学习的方法是把那些死的知识记忆下来,过分依赖理论和记忆。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他们给予传统的、书面的、叙述的表达方式以特殊地位,损害了口语的表达、个性的发挥、自发精神和创造性的研究以及能力的培养。学生仅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得不到重视。 1.课程决策的出发点 课程决策是课程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是影响学习内容的自觉的政策选择,旨在控制教学目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课程决策是课程发展中较为具体而重要的部分。 课程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育活动系统的环境是整个社会,课程是教育活动系统的要素之一,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课程确定离不开社会环境,社会发展和社会需要有力地影响并制约着课程。开放的课程鼓励变化,接纳干扰,允许流动,外界的各种刺激和影响成为促进内外部之间交互作用从而达成内部重组的手段。 课程应是一个弹性化的系统。不管是从世界范围看,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说,还是从个体的差异性方面说,不同国家、地区、学校、个体皆存在着差别。课程不能强求一律,以至统一模式、同一面孔,使地区没有差别,学校没有特色,学生没有自主权。 课程应是一个平衡化的系统。学生应当学习宽广平衡的课程,这正如他们需要广泛而平衡的营养一样。“平衡”有三层含义:其一,不论具体培养目标如何,各级各类学校为了保证教育质量,都应全面地设置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课程。其二,保证普通科目和职业科目的平衡性。其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重。各部分都应成为课程结构的组成部分,彼此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从不同方面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2.课程目标的确定 课程目标是关于教学科目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也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科目中的体现,反映了教学内容的方向和性质。 21世纪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管理能力的加强决定世界命运的时代。越来越多令人难以应付和掌握的信息量间接而有力地表明,一种有助于人们确定方针、选择和利用科技成果的行为和能力是何等重要。由此产生的课程目标的新观念是:课程不应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学科知识和培养他们对继续学习的兴趣,还应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之中。劳动社会的流动和迅速演变,有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大量增加等等,也表明行为和能力日渐增长的重要性。这些变化需要和产生于教育体制内部的压力结合在一起,使课程目标别无选择:必须着重基础知识和具备掌握、丰富、更新知识的能力。 依照惯例,学校在安排课程时总是依据一种传统的课程目标思想,优先重视获得知识,其次是态度和技能,考试和会考则是评价所得知识数量的依据。现在人们发现,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更适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换言之,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培养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新的课程目标观重视在各层社会生活中传播的越来越多的信息,与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与科学自身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产生的作用协调一致。课程不仅是知识供给系统,还将进一步成为保证个性全面发展的系统。 3.终身学习与无缝课程 人和其它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环境中不断地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的生存技术。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继续学习。正是从人的需要和可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角度出发,西方教育界最先提出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 终身学习的思想对学校教育、课程系统都有革命性的意义。首先,必须对个人学习进行通盘规划,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必须按连续性的教育计划进行。其次,现有的课程体系必须重新组织,使之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多样性,以适应个人的选择。第三,课程设置必须避免所要学习内容之间的互不连贯,而应有整体性和连续性。也就是说,在伴随着技术不断增长而富于信息的社会,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需要设置“无缝课程”(seamless curriculum),即在学校中抛弃年龄和年级的限制,施行一种开放的、可接纳所有人的、随时可进入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