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考试文化的历史悠久而绵长。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考试的萌芽即已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考试所寓有的测度、考查、检验、甄别和评鉴人的意义愈益明显,形成了门类众多的考试体系。 1 各个历史时期考试文化发展不平衡,考试的形式和效果不尽相同,但通过考试都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直接为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服务,为政权的运转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1.传统考试文化具有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但在总体上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原始社会末期,考试这一形式正式问世。春秋战国时期,考试在选拔人才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在西周的太学里,建立了专门的考试制度;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和文化下移的大背景下,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重视发挥考试的职能,并将之运用于办学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深化了考试文化的内涵。秦汉时期,确定了考试取吏制度,并丰富了考试的形式,出现了射策考试、制举考试等,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考试体系。从魏晋南北朝至隋代,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度的历史性转变,标志着考试文化的重大转型。唐代是中国考试史上的拓展期,除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完善外,官吏的考课与进阶升级、六学二馆的考试等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代,科举考试的理论与实践趋于成熟,官吏考课重视循名责实,太学的入学考试、学中考试及考试管理形成了一整套常规。辽、金、元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民族传统的考试进行了沿袭与调整,形成了独特的科举考试、官吏考课、学校考试制度。明代,考试成为发挥封建统治效能的重要手段,官吏考课以考满与考察为主,学校考试与作养士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清代,官吏考课以京察与大计为主,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的考试具有一定的规范,但从总体上看,传统的考试文化趋于衰颓,实行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清末被废止,便雄辩地说明了这一点。民国时期,当局对考试文化体系进行了新的构建,各项学校考试规制得以完善,设立考试院并在国民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政治清明、统一安定的盛世,抑或是朋党纷争、战乱频乃的乱世,考试文化始终没有断裂,而是在不断发展。每个朝代的考试文化都借鉴沿袭了前一阶段考试文化的特色,并通过变革、调整和充实形成了自己的常规。延续性和特异性并存,表明作为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考试文化,由于其能够有效地为统治集团服务,普遍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不断地予以健全和完善,并利用这一杠杆,调整和补充官吏队伍,保证本阶级的利益得到维护。 2.传统考试文化具有某种程度的开放性和竞争性。 有的朝代规定,除了娼、优、隶、皂、罪户子弟外,原则上一切人均可公开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录取的标准以程文为去留,只要本人潜心研究那个时代所规定的经典,言行符合统治者制定的规范,从理论上讲便有考中的希望。从考试的内容来看,历代都有较为严密的规定。以明清科举考试中的八股考试为例,其本身便有许多严格限制,是一种很难写好的文体。应付八股考试要熟读和大量背诵《四书》、《五经》、唐宋时文等,记忆大量的素材,然后花费数年时间并反复根据八股文体的规定进行练习。有人曾将学八股文简单归纳成下面这样几句话:经史典籍,学生自读;温习背诵,直接领会;思维训练,高速有效;扎实细致,自然学好。清乾隆时期,在考试八股文时,又加了试帖诗,难度大大增加,这便创造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来讲,只有这样才能遴选出优秀人才,以补充封建官吏队伍。对个人而言,便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努力方向。即使出身寒门的子弟,一旦金榜题名,便能致身高贵。出身富贵显宦之家的子弟,若无法通过考试便不能致仕。再从考试程序上看,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殿试被许多学者认为是一种反复淘汰的相当艰难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清末,江苏南通人张謇16岁时便中了秀才,33岁中了举人,42岁中了状元。由秀才到举人用了17年时间,由举人到状元用了9年时间,前后总共用了26年时间,其间经历了10次以上乡试、会试落第的经历,最后才如愿以偿。另一位清末名人李慈铭,21岁时成为秀才,接着考了11次举人都未考中,直到20年后第12次考试才得以考中,此后又经过5次会试,花了10年时间才考取进士,前后经历40年,中进士时已经61岁了。张謇、李慈铭都属幸运者,不少人甚至考了几十次也没考上。 传统考试文化的循环特性相对而言比较客观,有助于根据应试者的能力将人才划分为若干合理的层次,并为发挥各个层次人才的长处提供了可能,这就使得通过考试来选拔和考核官吏,较之按统治者的主观意愿选拔和考核官吏要合理得多。传统考试文化所具有的相对的公平合理性,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这种竞争是以和平的方式而不是以暴力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有助于维护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另外,传统考试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竞争性,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具有广泛的基础,促成了一部分下层人士进入统治阶层,为政权的运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使得专制制度能够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