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向自然科学借鉴些什么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思乐 华南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问题的提出

      作为人文学科,教育研究涉及许多复杂因素,其实验研究基本上采取自然的、直接的方式,既难于控制因素,也难于准确测量与评价,于是在许多情况下不得不依靠思辨和约定来判断真假。不必讳言,其研究成果的客观性、严密性以及逻辑说服力,往往达不到社会公认或社会广泛传播的要求。这也许是教育科学还未能走向成熟,甚至被人怀疑是否科学的原因。

      从科学发展史看,每当科学面临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时,就要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出现过因方法改进而发生巨大变化的例子。例如,生物数学的出现引起了生物学的长足进步。同样是大系统、多因素的经济学自引进经济数学,把经济学和数学模型结合起来,转由计算机处理之后,便起了质的变化,进入了利用仿真、模拟,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的阶段。然而反观教育研究的现状,不难看到,它在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对教育科学研究来说,非常富有吸引力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是,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下自身研究方法的创新。

      应当说,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了通过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但由于教育的对象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人,而不是一般的自然物,加上当时的社会生活仍然没有对教育科研及其结果提出足够精确的要求,科学手段和方法也远远不能支持方面的努力,这种主张还没有成为教育科研工作者的自觉行动,还未能对教育科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而今天,我们再度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对过去的简单重复,而是因为具备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条件。

      (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涉及了更为广泛、复杂的问题,对科研的客观性、精确性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引发了教育向自然科学借鉴的想法。我们处在世纪之交的信息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历史时期,出现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人际交往的非线性化,地方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人的角色的多位化——职业周期的缩短以及职业流动的加快(第一产业的减少和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的增加)。这样“大教育”便出现了: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从有限的学校教育走向终身教育,从统一的教育模式到发展个性、因材施教,从为高一级学校培养人才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教育科研如同其他的科学研究一样,正日益进入决策和规划、应用领域,逐步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教育科研的范围不断扩展,科学兴教的呼声日益强烈。我们所说的“大教育”同过去比较,是单元素变成多元素,小系统转变成大系统,线性关联转变成非线性关联,从单纯的对人的行为结果进行研究转变成复杂的过程性研究。所有这一切,都使对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现象的认识和预测变得复杂了。今天我们面临的大信息量,则要求我们进行大样本的研究,特别是在计算机上进行教育过程的模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从手工业式的研究转向现代手段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研究的效率、精度和信度。纷繁复杂的因素要求教育测量分析手段的计算机化,有必要把直接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间接测定法和实验室研究法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教育科研自身的科学性问题,已经成为教育科研能否适应现代化的需要,能否回答现实生活中的大量课题的关键。而客观性、精确性以及彻底性恰好是自然科学的长处,而且自然科学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研究经验,非常值得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二)现代信息社会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的现代手段和多种方法,为教育科学研究借鉴自然科学创造了现实可能性。计算机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以及信息高速公路所引起的信息革命,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着教育、教学乃至社会生活,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科学研究。例如,过去需要数月乃至半年才能收集到的大样本,在信息高速公路中也许若干小时就可以完成了。又如,个体的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过去只能靠现场观察,现在可以以现代化的摄录手段,配之以生物电、脑电等记录结果建立起来的函数和数学模型,研究思维活动状况,从而揭示学习规律。现代教育科学实验正在成为一种很有希望的,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教育科研手段,将给教育活动带来丰富的更为确凿的信息,使教育研究更彻底地成为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科学的学术地位。

      那么,教育科学研究应在哪些方面借鉴自然科学呢?我们认为,首先要承认教育客观规律的可知性,改变教育研究不可能准确深入的无可作为的观念,勇于进行实证的和数量分析的研究,不断揭示教育规律,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为此,就要借鉴自然科学论证的彻底精神。其次,教育科学现在常用的直接研究方法,把教育过程和研究过程结合起来,当然有方便之处。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教育的过程和对象并不完全是适宜研究,研究工作的规律和教育过程总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教育过程和教育对象本身,都有着大量的不可能直接达到的方面,这就要借鉴自然科学的间接的研究方法。再次,教育研究往往强调大面积的试验,然而严格来说,直接把教育过程变成风险性试验是不允许的(当然,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把风险因素减少了,但同时试验可取得的信息也就相对减少了),而且这种“粗放”的研究,也难于揭示深层的机制。此外,自然科学的调查研究,常常通过大数量的样本,去寻找客观现象的变化规律;而存在许多随机因素的教育过程,则更需要象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大数量化去克服偶然因素,揭示必然规律。

      下面,我们就教育科学研究借鉴自然科学的主要方面,加以阐述。

      借鉴自然科学论证的彻底精神

      自然科学论证的彻底的精神,来自几个方面:一是对所论事物具有客观规律性的肯定;二是对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的可知性的肯定;三是对物质世界存在质和量的规定性的肯定;四是对在客观存在的(正确的)前提下进行严格逻辑论证的结果的肯定。这种明确的认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这种认识,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研究寻找实证的决心和信念。其实,自然科学对此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在自然科学史上,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和可知性,一直是科学家和哲学家们所关注的问题。最先思考这个问题的哲学家荷克利特承认外部世界的存在,并认为世界上一切都在变化着,“不可能两次跳入同一个激流”。柏拉图极力强调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他甚至认为“因为真正的天文学所研究的是在数学天空中星球运动的规律,有形的天空不过是这一数学天空的不完全的表现而已”。亚里士多德很早就认识到我们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是对物质世界的抽象而得到的,自然科学就整体而言,应当从事周围世界的研究,并从中找出关于周围世界的真理。现代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儿认为,整个物理世界不是别的,而是一个按规律运作的大机器,而人类的智慧,其中包括数学推理的方法,可以发现这些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