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穷国办大教育”难在今日,功在千秋 对“科教兴国,教育为本”的重要性,在当今中国已无争议。然而,实行起来却并不易,这也是人们共知的事实。中国今日之教育,叫人喜中有忧。让人喜的是:我们这一代人能亲眼看到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随文化一起几近摧毁的教育,经过十几年不但恢复了,而且发展成今天这么宏大的规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发布,使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规划发展阶段,一个能动地发展阶段;几个教育法律的发布,使我国教育事业更趋成熟。这些,都使人得以振奋,使人满怀信心,使人充满希望。 欢喜之后,兴奋之余,心中也难免产生一些焦虑和许多忧思。我国教育可忧之处也多矣,例如:低投入式的教育能保证高水平吗?能在十几年、几十年后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吗?教师的流失、师资队伍的断层,敬业精神的削弱将怎样损害我们的教育事业?物质的诱惑、精神力量的不足,其结果又会使教师、学生、校长们出现什么样的变化?《纲要》规定,到2000年中国教育财政性投入应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且不要说现在看起来要达到这个数字可能性是不大的,即使是达到了,面对当前绝大部分学校教育经费缺额几近一半的状况又能解决多大问题呢?等等。以上诸多问题就是人们经常想而愁、议而忧的事。 我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穷国办大教育”,“穷”是我们的国情;“办大教育”又是我们的使命。办教育要花钱,这和穷是矛盾的;办大教育更要花大钱这和穷更是矛盾的。不但穷,而且要办大教育,更要办好大教育,这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命题。 教育投入所产生的功效,须在“百”年之后、若干年之后才能见到。这种因果关系,使不少急功近利者对改变教育现状丧失了紧迫感。总认为今天低投入、低水平的教育还过得去。因而改变的决心不大,或只顾今日之弊而漠视百年之利,哪有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呢?所以作者以为,作好“穷国办大教育”这篇文章是刻不容缓、难在当今而功在千秋的大事。 二、“穷国办大教育”的一些基本现实 摊子大、规模大,这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状况。我国教育规模属世界第一,不容争议。除难以计数的各种在职教育、自学教育、培训教育、业余教育的人数之外,仅正式在校生就已接近两亿人,超过了俄罗斯的人口总数,是澳大利亚人口的十倍,英国人口的三倍多。 这么大的教育规模却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当前,我国每年约有400万小学毕业生、600万初中毕业生和100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起码还拿出300亿元人民币的初期投入。而要维持新增学校的运转,每年又需100亿左右。 面对如此规模庞大、居于世界首位的教育,教育投入却远离世界首位,居于倒数的行列。90年代初,我国教育财政性投入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9%,在世界上排名是148位。不要说与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是望尘莫及的,即便是印度这样的落后国家也在我国之前。199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达到了2.66%,但人均仍只有12.92美元,在世界排名还远远落在百名之后。就基础教育而言,我国以0.78%的费用承担世界基础教育总人数20%的工作量。 居世界首位的教育规模和居世界后位的教育投入,如此巨大的反差,是“穷国办大教育”所面对的最根本的现实。 教育规模大、投入低,这个现实直接引发的结果,必然是教育水平低。现代教育中教师的作用仍然十分重要。但是,反映科技水平的设备、装备、条件、手段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教育投入低直接影响了科技在教育中作用的发挥,因而是教育水平必然低的重要原因。此外,低收入也通过教师间接地影响到教育质量。师资队伍不稳定,骨干教师流失,教师不能全力以赴于教育,敬业精神不足与逐利之风日盛等等都是当前穷国办大教育派生出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又都反映到教育质量上。投入与教育质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这是不能忽视的。 三、“穷国办大教育”的几种可能的前景 “穷国办大教育”有上、中、下三个可能性前景。 第一个前景是“上策”的前景,穷国不仅要办大教育而且要办好大教育。好的标准是什么呢?作者以为,起码应该有这么几个方面:在投入上要保证为培养未来型人才所必须的教学装备、设施条件;在收入和社会地位上要达到使教师成为令人称羡的职业;教育对教师能进行选择,从而保证一个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水平能与世界的教育水平并肩齐行,以保证几十年后的人才需求。 这是取其“上策”的前景,叫做“穷国办好大教育”。这个前景对未来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要点在于,我国教育总量之巨大,若干年后产生的作用会异常突出。那时,我国不但有一个居于世界前列的人才水平,而且有世界之首的人才总量。如果是这样,国何愁不强!民何愁不富!这是教育领域“质”和“量”都上得去的全面发展的思路。 问题是低投入能不能办好大教育?国家的低投入却要办好一个大教育,这是不是天方夜谭?笔者本篇论文就是要研究这个问题,这留待后文述之。 第二个前景是“中策”的前景,穷有穷的办法,不但要办大教育,又要保证一定规模的高水平(虽不能达到全面的高水平,但绝不能是普遍的低水平)。这就要做出两个方面的区别:一方面是按现代管理科学的ABC分析,进行重点、一般划分的“一般的多数”。在投入总量很低的情况下,只拿出一个较少的百分数投入到这一部分教育中,实际上是因为“穷”才不得已而为之的低投入、低装备设施、一般水平的教育,这部分教育是着眼于全体劳动者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达到提高社会总水平、改善国民素质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这部分投入可逐渐提高,使最终达到高投入、高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在“重点的少数”上实现能与当今世界教育水平相近的投入。按ABC分析的分布,这“重点的少数”大约占15—20%左右。我国虽然很穷,但是,集中力量保证这一部分人的投入,是有可能的。如果有15—20%的人达到第一个前景所叙及的四条标准,我国就有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总量略高或相当的高水平人才。所以,这也是一个乐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