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职业教育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更加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应用型人力资源开发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黄尧)把西部教育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紧密结合,以建立适应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体系为目标,开展了跨部门、跨地区、多学科的专题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对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对西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有“我国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马树超)、“中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袁吉林)等。 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研究成为重点。“职业教育与劳动准入制度互动性研究”(马叔平)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两者相互作用的途径、方式、体制与机制,揭示了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互动关系的本质和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互动关系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两者互动关系的政策设想,为我国新时期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和职业教育与就业准入制度的有机衔接,提供了理论上的说明、政策上的建议和可操作的实施模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黄尧)针对双证互换存在的技术问题,建立了模块组合的解决方案,提出了推动双证互换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与此相关的研究还有“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杨进)等。 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正在走向深入。“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欧阳河)论证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地位、作用,以及职业教育与相关要素的关系,初步构建出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理论框架。与此相关的理论思考还有“时代特征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创新研究”(石伟平)等。国际比较研究有“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姜大源)、“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策略的国际比较研究”(陈祝林)等。 职业学校管理与教学研究成为热点。这方面有代表性的研究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改革实践研究”(许云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绩效管理模式研究”(何向荣)、“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数控技术应用人才研究”(孟庆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以及课程教材开发、评价与使用的研究”(王军伟)、“在高职教学中运用德国行为引导教学的实践研究”(李大卫)、“职业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研究”(王振如)等。 (七)德育研究 德育研究者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展开了有益的探索。 德育的本质、德育的目的、德育的功能及发生机制、现代德育的理念以及德育研究的方法论等德育基础理论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在德育本质与目的的研究方面有“教育哲学的当代转向与德育课程的创新”(鲁洁)、“对德育本质与目的的哲学探究”(庞学光)、“两种‘利他主义’德育价值观的比较研究”(李萍)等。对德育机制的研究有“现代德育的激励功能及其发生机制”(申来津)、“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研究”(李玢)等。对德育功能的研究有“德育功能发展研究”(王仕民)等。对德育理念的研究有“关注生命:新时期学校德育时效性问题研究”(刘慧)、“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育问题研究”(刘铁芳)等。 注重学生的道德学习与实践研究。如“道德学习研究”(朱小蔓)、“道德学习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戚万学)、“道德学习的心理建构与迁移机制研究”(王建敏)、“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研究与实践”(孙云晓)等。 德育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有所强化。如“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西南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易连云)、“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德育研究”(刘惊铎)等。 出现德育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如“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檀传宝)、“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詹万生)、“德育课程实践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研究”(魏贤超)等。 重视对德育现实问题的研究。如“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杜时忠)、“高校德育发展研究”(郑永挺)、“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研究”(杨丽君)、“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学校德育研究”(曾长秋)等。 国际比较研究方面有“公民道德教育比较研究”(孙兰芝)、“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教育比较研究”(李明)等。 (八)教育心理研究 教育心理研究在前沿研究、应用性研究、理论研究及热点问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在前沿研究方面,“学生内隐社会认知(攻击、自尊、刻板印象)的特点和发展研究”(杨治良)从教育培养的角度探讨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以及内隐刻板印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积极面、有效克服消极面的学生人格培养策略。“样例特征对问题解决迁移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莫雷)探讨了影响样例迁移的外部因素、样例表面特征与结构特征对问题解决迁移的影响以及问题解决的迁移机制等。“不同年龄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郑雪)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对中国内地青少年学生,中国留学生以及日本、美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幸福心理研究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