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化·产业教育化·产学合作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于1995年11月5日收到。

      摘要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已成为现代教育与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产业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教育化,是产业竞争与生存的迫切需要。产学合作使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在人才培养上优势互补,确保学以致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科技开发上优势互补,确保学校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部门的生产力;在创办产业上优势互补,确保联办产业为企业和学校增加经济收入,因而它是实现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教育产业化;产业教育化;产学合作

      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离不开产业,产业也离不开教育。教育与产业正朝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辅相存的方向发展。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已成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教育产业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教育化,则是产业竞争和生存的迫切需要。而要实现教育产业化与产业教育化,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产学合作。

      一、教育产业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产业化的提法,近年来散见于各种报刊,其含义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观点:(一)教育产业化就是要将教育办成产业,按照产业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来办教育;(二)教育产业化就是要将教育的产品——毕业生作为商品投入劳动力市场销售,一切劳动力的需求部门和单位,以相应的等价付给教育部门;(三)教育产业化是包括教育的科研、教研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开办,投入与产出一整套的教育生产流程;(四)教育产业化是指教育应当部分地成为社会产品的一个部类,如部分专科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可实行类企业化运行,以机构为单位与社会成为市场性关系,向社会提供人才和知识技术产品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投入产出,形成投资与收益的良性循环。

      在此,我们无意判别上述观点孰是孰非,但是必须指出,由于教育是有层次、有类别的,因而在教育产业化问题上,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应有内容和程度上的差别。我们认为,以义务教育为主的基础教育,其产业化主要是引进经济规律,通过核算培养人的成本和找出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比例,有效地提高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奠基工程,其成果不是可以在人才市场进行等价交换的人才产品,因此,相关的经费投入和教师报酬问题,只能靠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确保“两个增长”来解决,而不应由市场来调节。对于义务教育以外的其他教育,其产业化则侧重于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劳动力成品的输出,科技成果的开发,知识产权的转让,以及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等,直接进入市场进行等值交换,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经费自给,自我发展的产业化教育实体。我们所理解的教育产业化,包括这两种情况或层次的意义,而着重探讨的是后一种情况的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是现代社会赋予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其形成和发展有着客观的基础和条件。首先,现代教育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决定它必须产业化。现代教育具有多元化的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等。其中教育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是现代教育功能的核心内容。现代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实体性的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附着性的科学与技术,结构性的生产管理、生产布局。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要素,而科学技术则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劳动能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技术由“潜在”转化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的桥梁。因此,教育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生产力之母,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既然教育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此卓著,那么,教育就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教育产业化正是为了加强教育与生产、经济和社会的联系,教育也只有通过“产业化”的根本性改革,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劳动力,以推动生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其次,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必须产业化。我国的传统教育,被当作福利性的公益事业,从教育经费到招生分配,一切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门包办,并且不计较投入产出,不讲效率也不要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育经费短缺,教师大量流失,办学缺乏活力,发展缺乏动力等严重现象,对教育造成致命的冲击,迫使人们意识到,必须打破包办、封闭、僵化的办学模式,建立自主、开放、灵活的办学运行机制。教育产业化,把市场机制引进学校,让学校获得自主办学,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法人地位,使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人才的供求状况,及时调整教育内部的层次和类型结构,以适应经济部门产业结构及社会各层次对教育的需要,这不仅有助于密切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而且由于强化了教育为生产、经济服务的职能,可得到社会经济部门更广泛的支持,从而开辟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增强教育发展的后劲与活力。

      再次,从我国教育实践看,教育产业化是教育摆脱困境、自我发展的成功之路。我国建国几十年来,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教育仍然滞后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部门仍面临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等诸多实际的困难和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而对于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教育规模非常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政府能支付的教育费用,不论如何尽力而为,也难免捉襟见肘,杯水车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增加教育投资,不能光靠政府拨款,而必须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学校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多元投资体制。教育产业化,引入市场机制和手段,确立“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改变了过去教育劳动仅与国家交换的单一交换关系,还原教育劳动与国家、集体、个人等的多元交换关系;改变了学校靠吃“皇粮”的依赖性,增强了学校的“造血”机制和“自转”能力。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兴办各种校办产业,或利用专业优势,代培人才,承揽课题,输出推广科技成果,或向社会开展各类软科学研究,提供咨询、信息和技术服务,甚至开展文化、商业、餐饮、汽车和其他公益性服务,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大大缓解了教育需求增长与办学经费紧张的矛盾,亦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事实证明,这是教育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成功之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