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608(2011)05-0101-06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生活活动,是体现教师生命意志、彰显生命本性、促进生命发展与完善的特殊生存实践。生存质量是教师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但从以往教师研究成果来看,人们更多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相对忽视教师生存质量、生存与发展关系等问题的探讨。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生存状况、生存质量如何?他们遭遇着哪些生存困境,如何才能走出生存困境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关注与思考。 一、教师生存困境的检视 1.日常与非日常的矛盾 日常与非日常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是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基本维度。那么,作为教师特殊生存实践的教学生活可以分为日常教学生活与非日常教学生活两个维度。日常教学生活是一种自在的、无条件的、例常化的重复性生存实践。在日常化教学生活或生存实践中,教师往往停留于“是什么”的层面,而忽视“为什么”、“怎么样”、“应如何”的思考。在这里,他们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学生活世界的各种规定性,而对这种规定性并未进行深入思考。非日常教学生活则是一种自为的、创造性的非常规性生存实践。在这种非日常化生存实践中,教师不再单纯接受教学生活世界的各种规定性,也不满足于“是什么”、“教什么”等维度,而是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应如何”等问题,并通过主观努力,不断地对教学生活实践进行改造和完善。 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师往往习惯于按部就班式的日常化教学生活,不太愿意改变自己熟悉的工作生活方式、方法。从笔者调查的数据来看,近六成的教师表示不太愿意改变习惯了的教学工作与生活方式、方法。究其原因,主要是日常教学生活为教师带来一种安全感、舒适感和熟悉感,就像在家一样,一切都是那样的得心应手,所以他们往往不想有所改变。正如赵中建教授所说的那样,“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范围和习惯的经验,人们在这个范围内活动就会觉得安全、舒适、稳妥,而一旦逾越则可能遇上困难、麻烦、危险和挑战,这被称为是人们生活的‘舒适地带’。很多人都宁愿留在自己的‘舒适地带’中,不理会外部环境的变迁,期望能够平安、稳当地生活。”①然而,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以及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在要求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改变和优化传统生存方式。这样一来,教师就面临着日常与非日常、守成与变革的生存困境。有教师坦言:“我在十三年的教学生涯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那就是‘善于归纳,多做习题’。我积累与建立起来的一套初中数学题库,对于中考非常管用,我担任班级的学生中考数学成绩在全县农村中学里头每年都是名列前茅的,有许多兄弟学校的数学老师都来取经呢。这样,对于旧教材的教学,我真是轻车熟路。而今搞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假如我还按老模式来教新课程,那不是违背新课程的理念吗?但是,要我放弃原有的教学模式,觉得挺可惜的,这毕竟是我十三年探索与积累的心血啊!”② 事实上,日常教学生活与非日常教学生活是辩证存在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它们是同一生存实践的不同方面,因而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可顾此失彼。如果教师对教学生活世界中各种既定的课程与教学制度、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等缺乏深刻地反思和批判,而是直接接受各种规定性,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或者仅仅停留于“是什么”的层面,而不去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等相关问题时,就容易使教学生活实践蜕变成自在的、例常化的“日常生活”,从而失去反思与批判、创造与超越的向度。这样一来,教师就处于一种“日用而不知”的生存状态,教学生活也蜕变成教师本能的、下意识的、无意识的和不假思索的生存实践。反过来讲,非日常教学生活也不能游离于日常教学生活之外,它需要根植于日常教学生活之中。因为非日常教学生活一旦脱离了日常教学生活的基础,过分地发展,就会侵蚀日常教学生活的空间,使教师的自在性受到贬损,造成教师失去“在家”的感觉,进而失去精神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美国学者安迪·哈格里夫斯曾这样说道,“只有当有一个温馨的家在等候你的归来时,异国情调的旅行才是真正令人感动愉悦的。如同无尽的旅行般的持续变革,就像没完没了永远被流放一样,使人们的心永远达不了目的地,永远无家可归,永远体验不到归属感”③。 2.为我与我为的悖离 “为我”和“我为”是教师生存实践中两种基本的生存价值取向。“我为”指教师作为手段存在,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生命发展与幸福体验,以及社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价值。“为我”是指教师作为目的存在,以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为生存取向。在学校教育生活中,教师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全面、自由、和谐发展及其幸福生活的实现,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叶澜看来,“教师的最高价值取决于他对学生有用,取决于他的社会工作效果。对教师自身而言,他是不充分的,如果他不为自身以外的目的服务,不对受教育者有价值,那么他作为教师就没有意义。”④然而,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活实践往往被看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工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具,并将外在目的作为教学生活的唯一目的,而相对忽视了教师教学生活的内在目的,或者把内在目的仅仅作为达成外在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由于人们过分地关注着教学生活的外在目的,教学生活的内在目的被遮蔽,乃至遗忘。有教师如是说,“‘学校是为儿童开办的,而不是儿童为学校而生的’。……教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为学生服务的。没有学生,教师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应该是教师最直接的目的,也是教育终极的目的。真正的教育就是一种服务。”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