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劳结合的定量研究和评价指标体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启瑞 郭恒泰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教劳结合研究应“有论有量”

      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一项综合性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活动。我国理论工作者对教劳结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讨。但是综观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成果,我们感到定性的研究远远多于定量的研究,定性的描述多于定量的描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入开展,也影响了这一方针的具体落实。

      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系统理论都是非常重视量的研究的,要求用量来描述事物,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马克思早就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应是这样。定性的描述向定量描述和计算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现在在教育领域中许多学科也都十分重视定量的研究。在对教劳结合的研究中进行定性的研究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单有定性的研究是不全面的,量的研究也是对教劳结合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学校要搞好教劳结合,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07页)。显然,这里要求对教劳结合既要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一类的定性研究,还应有是多少等定量性的研究。

      教劳结合追求的目标应是全面的有机的结合。所谓全面的结合,它包括讲(理论)和做(操作)两个方面。对学生光讲不做不行,光做不讲也不行,两者缺一不可。所谓有机的结合,从内容上看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水平、身心发展相一致,选择针对性强的内容来实施教育,使之具有可接受性;从活动的量来看,活动的总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活动的次数少或强度不够,是不能转变学生的思想和认识的。通过反复的多次的感性活动,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劳动生产的技能有所长进,才会有切身的感受和体验,从而逐步把这方面的情感“建构”到自己的知识和认识体系之中。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要达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全面有机结合的教育目标,是绝对离不开对这一问题进行量的研究的。

      教劳结合有哪些量需要进行研究呢?我们认为需要研究的内容是很多的。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教劳结合,都构成了新事物的矛盾关系,为了解决矛盾,达到有机结合的目标,就必须认真地去分析和认识矛盾关系中的数量关系。涉及教劳结合的量的问题,如自变量与因变量。各种层次的教劳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总量间的比例关系,生产劳动活动的频率与强度对学生情感变化会产生什么程度的影响,学校实施教劳结合应在哪些方面各投入多少数量的物质、时间、人力、财力、智力,学生的活动总量应包括哪些方面、各占多少比例,等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去全面地加以揭示和说明。这就需要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密切配合。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调查研究的系列课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地观察,收集、统计、整理大量的数据,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为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服务。因此,对教劳结合进行量的研究,其任务是很重的。

      二、对教劳“结合量”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结合量”和评价指标体系是两个定量性比较强的研究课题,是直接为开展教劳结合活动服务的,本文试对此作点初步的探讨。

      1.教劳“结合量”及主要内容

      开展任何形式的教劳结合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我们简称为“结合量”。结合量包括学校的投入量和学生的投入量两个部分。两个投入量由一系列的项目和数量组成。学校的投入量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的时间安排、专兼职教师的配备及培训提高、必要的学习和操作场所及设备投资等。学生的投入量主要包括学习及实践活动的时间总量、各种实践活动的次数和强度等。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引起事物的质变,结合量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教劳结合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教劳结合量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主体的价值取向,二是投入的标准。教劳结合有主客体关系问题,在这一活动中,教育主体(学校、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认识和实践)将教育内容有机地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使客体(学生)在结合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育主体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没有教育主体的主动组织引导,就不会有客体的实践活动。教劳结合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在教育主体心目中的地位。主体认为这项活动对育人育才十分重要,就会下大气力去做好这项工作。否则,他就不会下功夫去做,甚至会阻挠这项活动的开展。这就是教育思想问题。因此,要抓好这项工作,有足量的投入,教育主体必须端正教育思想,特别是在一些单纯追求升学率思想比较严重或者条件比较差、领导又缺乏事业心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他们对此项活动的投入量就很少。投入量不足是当前教劳结合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劳结合的投入量应有个客观标准,这个标准应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而不能是任意的。在我国教育中曾一度出现过“以劳代学”的现象,那时教劳结合的投入是超量性的。那种“结合”是以劳动炼“红心”和防修反修为目标的,师生的超量投入,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课业学习。这个标准当然是不可取的。现在有些单位“以学代劳”,不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反而挤占劳动课时间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也是不行的。现在国家已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对学校的投入量有了基本要求,按这个要求去做,就能达到结合量的基本要求。

      教劳结合的投入量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明晰的,也有模糊的;有相对的,也有绝对的;有易度量的,也有不易度量的。这就给结合量的表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时不得不用一些程度性的语言来表述。我们既不能对隐性的、模糊的、相对的量绝对要求数量化,也不应把它看成是任意的、模糊不清的。对那些隐性的、模糊的、相对的量划出一定的阈值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每项教劳结合活动应做到什么程度,该付出多大的代价,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