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程的时空取向

作 者:
张君 

作者简介:
张君 沈阳师范学院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课程,不管做何种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时限——时间维度、范围——空间广延的特性,即时空特性。时空特性是课程设置的时空规矩,是选择、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参照系之一。不同的时代,课程编制在时空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的倾向性,这种在课程选择、设置、实施中的时空倾向性就是课程的时空取向。

      追溯课程理论和实践沿革的历程,我们可以把课程的取向在时空上做如下划分:

      一、面向历史的道德伦理型、政治型课程

      面向历史的课程取向是在古代教育的实践中问世的,并在后来的实践中得以宏扬。

      在中国,孔子曾提出“因袭传统”的课程设置理论。因袭就是继承,他主张无继承就无创新。他删订六经,设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分科课程,以培养既有“守礼善道”的精神,又有高明政治见解的“士”。从此,适应当时社会分工的“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宗法、伦理、道德式课程成了教育的主要内容,西汉以后,道德学说成了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和各种观念的出发点与归宿,儒学被经典化了。特别是宋明伊始,程朱理学被尊为官方哲学,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了法定的学校教育课程,任何违背“朱注”的思想言论都视为“大逆不道”。培养什么人决定了设置什么课程。“圣人,人伦之至也”,把伦理道德追求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则其课程设置就难以摆脱泛道德的困境,也就难怪这种课程重政务、轻自然、斥技艺了。

      与古代中国类似,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控制了一切,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被凝固为教条,学校的课程也深深地烙印上这种文化氛围的特色。如古希腊的智者派创立的“三艺”及后来的“七艺”,由于受宗教神学的控制,培养基督教道德及基督教观点便成了这些课程的主要取向。如文法偏重教人正确阅读和了解圣经;修辞学是用来分析圣经的形式和文体;辩证法是为提高辩论的技术,教会人们打击异教徒。亚里士多德曾把教育视为最高的政治艺术的一部分,坚信“人本性上是个政治动物”,因而他强调,参与政治的人必须具有德性,必须进行道德习惯和行为的培养。他特别强调有伦理性的音乐课程,因为它可以改变一个人灵魂的品质。此外他还为儿童设置了生物学、历史等课程,旨在把青少年的思想转向宇宙唯一的神圣起因。尽管亚氏及其弟子们提出了在当时较为广泛的课程范围,并在后来得以发展和变革(其中较重视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是古代中国所不及的),但政治、道德宗教却一直在课程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面向历史的道德、伦理型、政治型课程,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古希腊的,在当时对于养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和谐一致是有十分显著成效的。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政治或宗教的袭断和控制,这种课程变得死板和僵化了。中国的“六艺”、“四书”、“五经”支配了中国的封建教育达千年之久;而古代西方的“三艺”、“七艺”也支配了欧洲教育达1500年之久,并成为古典教育不可动摇的基础。

      历史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永恒主义者的课程,继承古希腊的博雅教育内容,兴起了恢复传统的文科教育运动。其代表人物赫钦斯等人坚持主张过去的东西是卓越的。他们强调重要的生活真理体现在文学、艺术、宗教、诗歌等传统之中,这些内容才是学校课程的中心。他们坚信过去有用的东西,将来一定也有用,从而竭力设置各种课程使那些固定的传统知识得以保存、流传和扩展。例如,他们设计的名著课程,目的就是“继承传统智慧,解决现代问题”。①他们反对让儿童纠缠到那些专门考察当前社会问题的社会学科中去,理由是儿童尚不具备足够的经验来深入理解这些现实。要处理这类问题,学生的思想必须受到历史课程的训练,学习组成人类生活史和思想史的全部内容。据统计,赫钦斯等人设置的名著课程共54册,18世纪前写的占2/3,19世纪前写的占3/4,属于20世纪的仅有一本,近代的一本没有。②这种过于“厚古薄今”的课程设置,突出反映了其课程时空取向的滞后性特点。

      当然,由于孔子、亚里士多德、赫钦斯等人身处不同的国度、时代,其课程设置的广延性差异很大,但就时空取向而言,他们的课程又基本上是一致的,且都具有僵化、落后、保守、片面等弊端。

      二、面向现实的生活活动课程

      “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以前的存在方式”。③面向现实的课程取向实际上是对面向历史、因袭传统的课程的否定。它把青少年儿童引入了一个新的课程时空领域——现实的整个自然、整个社会生活活动。

      较早提出课程要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人是卢梭。他认为儿童从三个方面得到教育:得自自然、得自周围的人们和得自事物。他强调人为的教育必须符合自然的教育,同时充分利用人和事物的教育。他为爱弥儿设计的课程大多数都在自然中进行。但由于这种课程缺乏系统性,儿童获得的知识相对杂乱无章。

      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对因袭传统的课程内容提出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并依据对人生活动的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课程设置规则:

      1.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课程,如生理学、体育;

      2.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课程,如读写算、逻辑、数学、力学、化学、物理、天文等;

      3.准备作父母的教育课程,如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4.准备作公民的教育课程,如历史学、社会学等;

      5.准备闲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课程,如美术、音乐、诗歌等。

      斯宾塞课程设置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现实急需的科学知识,主张对因袭传统重装饰轻实用的课程内容必须彻底抛弃。他提出学校课程要“为我们完满生活做准备”,衡量知识价值的尺度就是要看这些知识对当前完满生活所尽的功能如何。他坚持认为,不论是为了理智的、道德的或宗教的目的,研究周围的现实世界是最有意义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