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研究的背离与回归

作 者:

作者简介:
潘洪建(1964- ),男,四川苍溪人,教育学博士,绵阳师范学院特聘教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绵阳 621050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与文化

内容提要:

教学艺术研究有助于克服教学科学化的偏执,追求教学的审美价值,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教学境界。然而,既有的教学艺术研究存在研究目标普通化、研究内容策略化、研究方法经验化、研究表达抽象化等问题,背离了艺术的基本精神与研究旨趣。未来教学艺术研究应凸显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回归教学艺术的情境化、强调教学艺术的创造性、重视教学艺术质性研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 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19)05-0021-07

       教学艺术是教学论关注与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教学艺术研究是对教学艺术特征的揭示、挖掘、展现,与教学科学研究、教学道德研究并行,共同构成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维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学艺术研究一度兴盛,出版和发表了系列高质量的著作、论文,成绩斐然。但21世纪以来,这一研究领域变得冷清起来,不断淡出人们的视野。教学艺术研究存在不少值得关注和有待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乎教学艺术的未来命运。

       一、教学艺术研究的旨趣

       众多研究者对教学艺术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诸多观点,但对教学艺术研究的功能关注较少。我们认为,教学艺术研究有其独特的背景与旨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克服教学科学化的偏执

       与夸美纽斯视教学论为“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的艺术不同,赫尔巴特力图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经过赫尔巴特的倡导与努力,教学日趋科学化,科学成为教学研究的基本理想与追求,教学研究就是透过教学现象,揭示教学活动内在的关系、法则、规律,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方法、形式、策略,以提高教学活动的工作效率。20世纪初,行为主义心理学勃然兴起,并获得长足进展,人们对寻找教学的“科学”基础充满信心。斯金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安排教学,为此他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科学原则,制造了“教学机器”,实施程序教学。行为主义科学原理在教学领域的实际运用,加快了教学科学化的进程。20世纪20年代,随着泰罗“科学管理原理”在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渗透,人们特别关注教学的效率。“科学地”确立课程目标,为教学提供尽可能操作化的指导一时成为风尚,并迅猛发展。然而,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与“智慧”,强调教师人格力量在教学中地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科学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同时,教育研究(包括教学研究)的发展,增强了对教学自身特点的反思,科学研究方法及其结果在教学领域的实际局限引发了对科学在教学研究中的运用和对教学活动自身特点的思考。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海特(G.Highet)出版专著《教学艺术》指出“教学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教学涉及的对象是人,教学包括情感和人的价值,声称“一个被科学地培养出来的儿童将是一个可怜的怪物”。[1]

       可以说,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标准诸如客观、精确、数量化、实验、规律、普遍性、控制成为社会研究(含教育研究)的基本准则、范式,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也加速了教学科学化的进程,教学愈益成为一种可以采用客观方法、程序进行精确控制与研究的对象,本来充满创造力与智慧的教学活动变得日益机械、呆板,日益形式化、简单化,失却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教学科学化导致教学的程式化、平面化与机械化,见物不见人,重知识技能,轻情感人格,学生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容器,被训练的机器,成为知识的奴隶。教师成为教学技能、法则的简单执行者、操作员,失却了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学艺术研究正是试图克服教学科学化的偏执与不足。

       (二)追求教学的审美价值

       教学是教师以知识、技能、态度为手段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具有科学、道德、审美等特征,是真、善、美的统一,[2]惟其如此,教学才是完美的、人道的。换言之,教学内在地蕴藏着美,包括教学内容之美、教材之美、教学方法之美、教学形式之美、教学节奏之美、教学环境之美,教学之美需要挖掘与展现。同时,在今天,艺术已从神圣的殿堂走向民间,走向社会,走进广阔的生活,教学生活亦不例外。教学活动、教学过程需要美的创造、美的生活,需要通过审美创造提高教学生活的品位,丰富教学活动的蕴涵,教学研究不能将教学艺术拒之门外。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人们更加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忽视道德、人格的训练。在以考分为唯一标准、以应试为基本导向的背景下,知识、技能训练被强化,艺术、审美陶冶遭遗忘。教学艺术研究就是为了凸显教学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本质,释放教学的审美功能,放大、创造教学之美,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师生获得审美熏陶。

       (三)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教学境界

       科学强调共性、法则与规律,而艺术重视个性、自由与创造,教学艺术的设计与追求有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教学境界。因为,在构成教学活动的多种要素之中,教师、学生是最为活跃、最为能动的因素,是有着目标与追求的人,教师对教学、知识、世界有着自己的思考与理解,教师是有情感、有追求、有个性的人,他们不是教学原则、法则、技能的机械执行者,不是教学机器,而是基于自己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面对不同学生,教师采用不同的内容、方法、形式,实施个别化、差异化、分层化的教学,因材施教、因生施评,将自己的教学理想变成教学现实,创造可能而美好的教学生活。正是在教学艺术的创造过程中,教师感受教学过程的意义,体会教学的乐趣,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气质、个性,提升教学工作的层次,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学生也需要个性化、审美化的学习与成长。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创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人生价值的实现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教学艺术追求教学的审美创造,它用艺术的眼光审视教学,用艺术的标准塑造教学,给机械、单调的教学工作赋予艺术的气质,为程式化的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让日常教学充满艺术般的魅力。

       二、教学艺术研究的背离

       教学艺术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然而,既有的一些教学艺术研究存在普通化、策略化、经验化、抽象化等问题,存在背离艺术基本精神与研究旨趣的危险,值得关注与检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