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本文针对“如何进行通识教育”研究的不足,简要介绍和分析了国外通识教育的七种方式。提出了通识教育的多样化、可变性与适应性问题。指出通识教育的支柱应是“文化遗产”,同时各学科独特的思维方法也是其重要内容。还说明了变课程的简单拼凑为有机结合在通识教育中的意义。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方式 适应性 可变性 文化遗产 思维方法 一、“通识教育方式”问题的提出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外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1945年)所提出。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通识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比中小学基础教育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相对来说,专业教育主要关注点,是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而通识教育则注重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区别于身心偏狭之人)。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建国前,我国高校实施通才教育模式,各院校通识教育比较充分。建国后,照搬苏联专才教育的模式,使高校通识教育受到很大的削弱。海外有人称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此言虽谬,但也道出了中国通识教育之不足的问题。实施改革的十多年来,特别是深化改革后的近年来,针对这一带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试图恢复过去通识教育的某些作法。但是由于旧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和其它种种原因,通识教育研究的重点仍然停留在“不足”和“必要性”上,而对“如何实施”也就是通识教育“方式”的问题还缺乏探究。因此,这些研究对近年来的通识教育改革缺乏切实的指导作用。 本文的“通识教育方式”,指的是通识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两范畴之外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当然,它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识教育方式的研究,是在通识教育必要性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实施通识教育进行比较具体详细的探讨。因此,它可以为学校制订通识教育教学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切实指导,离开了它,任何通识教育计划将会是盲目的,或经验性的。 通识教育方式的研究主要可以从下列三个根本问题入手,一是通识教育的方式主要有哪些,二是这些方式呈现出哪些特点和问题,三是对这些方式如何做出科学的选择。围绕这三个根本性问题,有一系列具体而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譬如:怎样根据国家的教育传统和国家的经济基础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在什么学段开始实施通识教育;怎样根据通识教育的目标结构及基本内容,确定把什么作为通识教育的支柱;如何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及其所发挥的不同教育功能,选择相应的课型或课程组织形式;如何针对通识教育方式的条件性与多样性特点,根据不同学校的不同层次、类型和性质,选择相应的通识教育的方式;各种通识教育方式存在哪些固有矛盾,如何克服这些矛盾,等等。 总之,与通识教育必要性的研究相比,通识教育方式研究的应用性更强,对通识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更切实的指导意义。前者的作用,好比是让人明白,身体正常发育离不开营养的全面性和合理搭配这个科学结论;而后者的作用,则好比是在进一步研究各种营养的特点及人们活动规律等因素之后,告诉人们有如“一日三餐”一样到底应如何安排。前者重在提出决策方针,后者重在提出该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操作要领。历史上往往有很多正确的决策,只是由于缺乏可行性研究,或根本忽视操作环节,导致执行过程出了问题而收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操作过程是一件事物由决策到结果的中心环节,它的好环(科学与否)直接决定结果的好坏。 二、可供选择的通识教育方式 通识教育概念的提出虽是本世纪40年代的事,但它的主要精神古已有之。因此,通识教育的方式也随之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具体来说,通识教育史上主要出现过下列方式: (一)按学段分,有中学实施和大学实施两种 1.中学阶段就实施通识教育。虽然通识教育一般发生在大学,但历史上发生过在中学阶段的高于一般中学基础教育的通识教育。这主要发生在近代欧洲实行双轨制教育的资本主义国家。为资产阶级子弟上大学作准备的文科中学高级阶段,实施的大多是通识教育;而为无产阶级子弟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性中学,实施的多半是职业教育。19世纪初,洪堡德在文科中学推行“全面的教育”,就是中学通识教育的典型。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古典文化教育,课程主要有拉丁文、希腊文、德文;二是人类近代最新成就的教育,课程主要有数学和自然科学;三是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教育。另外,法语及其它现代外语、体操、音乐作为学生自由选修课。这样,经文科中学毕业考试而入大学的学生,不仅精通两种古典语言文学,心智得到了训练,而且还通过广泛阅读,获得了历史和人文学科的学识而奠定了数学、自然科学和两种现代语文的良好基础,为他们日后在大学无论专攻哪一门学术都准备了足够的条件。这样,洪堡德型大学就不再大力进行通识教育,而让学生以研讨班的形式参加科研学习活动。大学本科就完成“专家”的培养。不过,这种方式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修业年限不得不延长,大学毕业生年龄偏大,不但给教学带来了问题,而且学生就业普遍较晚;二是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业余时间都被大量的家庭作业所占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