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6)04-0079-10 一、相关文献综述 如何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重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要素的投入就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全部,索洛(Solow)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并不能完全由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来解释,还存在“索洛余值”。[1]在对“索洛余值”的研究中,舒尔茨(Schultz)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用人力资本理论来解释产出的剩余部分[2],宇泽(Uzawa)进一步提出了人力资本驱动的生产率改进经济增长模型[3]。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罗默(Romer)[4]和卢卡斯(Lucas)[5]等经济学家所开创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巴罗(Barro)[6]、曼昆等(Mankiw et al.)[7]相继对索洛模型进行了拓展,把人力资本纳入新经济增长生产函数之中。人力资本不同于一般的劳动力,教育则被公认为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引入人力资本的多种经济增长拓展模型清楚地表明,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鉴于教育在人力资本积累中的重要作用,大量实证文献通常用教育的相关指标作为人力资本的代理变量,因此对人力资本积累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实际上探讨的主要是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外学者研究中,约根森和弗罗米尼(Jorgenson & Fraumeni)对美国1948-1986年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核算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8];肯诺和卡莱(Klenow & Clare)对98个国家人均产出增长跨国差异研究时发现,人力资本提高的作用占经济增长的6%~12%[9];豪和琼斯(Hall & Jones)对127个国家人均产出跨国差异水平的核算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占总份额的22%[10];巴萨尼尼和斯科皮特(Bassanini & Scarpetta)对经合组织国家1971-1998年的数据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每提高1%,劳动者的人均GDP增长0.57%[11]。 国内学者研究中,韩宗礼依据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估算出我国1964-198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6%[12];蔡增正利用194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研究得出了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且外溢作用最为显著的结论[13];陆根尧和朱省娥运用教育与非教育两部门模型研究发现,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国际相比较低,教育对非教育部门的外溢作用与国际相比则相对较高[14];郭海湘等认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等于教育对实际人力资本的贡献率和实际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乘积,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6年中国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为8.28%[15];田庆华和李廷瑞的研究表明,中国东部地区教育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所表现出的效率低下,教育产业每增长1%,经济发展只提高0.16%[16]。近些年来,国内学者不仅从人力资本积累这一基本方面揭示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而且进一步探讨教育发展通过改善社会基础结构、促进知识和技术创新、推动社会价值观与社会文明进步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7],也有学者从缩小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提高社会素质和民主素质等方面,研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18,19];更有学者把实现教育发展特别是发展高等教育看成是推动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强调增加教育投资、加快实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转型的重大意义。[20] 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表明,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教育发展对经济长期增长有重要影响。改革开放前,中国教育整体上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伴随着37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回顾37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地估计教育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全面认识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发展教育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数量与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模型变量与方法设定 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1978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推进教育改革的法律法规及纲领性文件,对教育体制改革做了全方位部署。经过37年的持续改革,中国教育的各项制度法规逐步健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入体制、招生体制以及收费体制等都日趋合理。统计显示,1978-2014年中国全社会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到244 099.2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累计达到182 419.3亿元。从增长率来看,1978-2014年全社会教育经费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7.7%和16.9%。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方面,从招生数看,1978年高中(包括职业中学)、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分别只有692.9万人、40.2万人、和10 708人,2014年则分别达到1 416.4万人、721.4万人和62.13万人。从毕业生数看,高中(包括职业中学)、普通高等教育和研究生1978年分别只有16.5万人、682.7万人和9人,2014年分别达到1 434.9万人、659.4万人和53.59万人。①为了估计改革开放37年来中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本文下面将利用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与完整性,本文将样本期间定为1978-2014年。选取中国的实际GDP为被解释变量(Y),用来表征中国的经济增长,教育发展为核心解释变量(E),为避免模型设定误差,同时引入劳动(L)和资本(K)两个解释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变量指标具体选取如下。 1.使用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来指示经济总产出指标 实际GDP年度值的计算方法是,先确定基期的名义GDP,然后用此GDP逐年乘以(或除以)年度GDP指数,得到基期价格的年度实际GDP。本文以2000年作为基期,计算得出了以2000年价格表示的1978-2014年的中国实际GDP。(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