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性教育”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高师函授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基本点。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趋势。我国教育理论界从80年代末以来对“个性教育”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试图对“个性教育”的研究成果作些综合和概括,希望能引起更多更深入的思考。

      一、个性教育的涵义

      个性教育就是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但“个性”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对“个性”的不同理解必然导致对个性教育理解上的差异。在80年代末以来的“个性教育”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对“个性”及“个性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个性即个人的独特性。有的认为,“对个性一词尽管有许多种界说,不过我倾向于把它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人在他与特定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套个人的独特经验,这个经验无所不包”[1]。

      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还对个性发展理论和个性教育理论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认为以个性发展为最终目的之教育是儿童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如下特点:①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长或发展的过程;②注重内在的目的,反对外在的目的,把受教育的人本身看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③鼓励并帮助个人按他自己的方式加以发展,反对外部强加的和灌输的教育;④所发展的是一个独立的、自我统一的个体,他既给个人带来幸福又造成社会的幸福。可见,谋求个性发展的教育反对社会本位的教育。谋求个性发展的教育要以充满活力的教育取代机械的、目无儿童的和“无活力观念”的教育。个性教育的倡导者、拥护者往往是社会进步和教育进步的鼓动者,是热情的教育改革者,至少也是成问题的教育的批评者。

      2.个性即个人的社会性。有的论者把已有的个性概念概括为三种:一种认为个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总和,即个性=人;一种认为个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性,是体现于个人身上的社会本质特征的综合,即个性=人的社会性;一种认为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即个性=心理的个别差异。第一种外延太宽,内涵也不够确切;第三种又太窄;第二种比较确切,抓住了人的个性的本质特点[2]。

      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个性是社会决定的。个性形成的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教育活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对个性的决定作用,尤其是对儿童、青少年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的。教育对个性发展的作用,既表现在质的方面,即决定着个性的发展方向;又表现在量的方面,即促进个性的发展速度。

      3.个性即个人的主体性。有的论者认为,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3]。

      持这种观点的论者认为,只有追求主宰自己的人,才能富有理想,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能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只有具有开拓精神、创造才能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不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实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尊重他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应变力和适应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他人的力量充满信心。这些都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教育应当把培养这些品质作为自己的目的。

      4.个性即个人的整体性。有的认为,“所谓个性应被看作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明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其内容大致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等)、心理品质(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能力、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魄、精力等)。这几个方面以及具体内容之间彼此关联,相互制约,呈相互渗透的综合状。从根本上讲,个性不过是个体的社会生存需要在较高层次上的必然且集中的反映。因此,对于个性的内涵界定偏于狭窄不合乎实际,而过于笼统、概括又不利于在教育实践和研究中明确个性发展所面临的任务[4]。

      上述对个性的四种理解是有一定代表性的。不难看出,这几种观点存在着不小的差别,第一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第三种观点与第四种观点之间的差别尤为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多数研究者对个性的理解与上述一、三两种观点较为接近。也就是说,多数研究者把个性理解为人的独特性和主体性。例如:有的认为,个性是表明个人对社会自主创造关系的思想与行为的总体特征。在抽象的意义上讲,个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规定,即独立性、独特性、创造性和完整性[5]。有的认为,个性主要是指个体心理或人格心理的属性;个性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是个体全部心理机能的独特的整体性。个性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独立自主性,或称主体性;社会倾向性,或者说是个性的意识倾向性;个性心理的整体性;个性的独特性[6]。有的认为,个性的本质是自主性和独特性。个性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自主性和独特性,使之逐步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使其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一种活动[7]。有的认为,个性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价值,促进人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的教育。个性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之处,在于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存在的价值,人自身固有的潜能、创造精神的发挥。从与传统教育的比较中把握个性教育的特征应当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