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①。广东省新会市荷塘职业中学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摸索,初步创出了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路。他们率先提出的“教产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新模式,为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本文拟对“荷塘模式”的由来、特点、效益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些探讨,以期同行对我国现行教劳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荷塘模式”的由来 荷塘,是珠江支流西江中的一座岛屿,方圆32平方公里,四面环水。1980年以前,全岛没有一条公路,经济十分落后。1991年前,进出荷塘仍要靠渡船,曾被称为新会县的“西伯利亚”。1980年,荷塘中学是这个岛镇上的一所农村普通中学,仅有山坡地上三间矮平房和18位教师。当时,学校为了使学生们从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困顿中摆脱出身来,毅然改办为农村职业中学。改办之初,怨声四起,许多人认为,农村职中就像当年的农中,“农不农,中不中,无德无才读农中”。一时间,学生转学,教师跳槽。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当时,新会县有14所普中改成职中,由于穷,教育部门对职中“只上马,不备鞍”。学校的牌子是一夜之间改过来了,却陷入无专业教师、无专业教材、无教学设备、无实习场地、无资金投入的“五无”困境。 办职中,最难莫过于需要比普通中学更多的资金去添置专业设备和开辟实习场地。否则,要么与普中无异,要么老师在黑板上教学生耕田、开机器。可是,当时的荷塘穷得叮当响,政府无力满足学校的需要。 只有求得生存,才能谋求发展。校长陈金陵这位捏惯粉笔的“教书匠”,脑子里绷紧了一根经济的弦。1983年,他捕捉到市场上西装热和校服热的信息后,迅速办起了全镇第一家服装厂。最初提出办厂的设想时,全校教职工中仅有两人赞同,全部的设备就是从教师家中借来的两台缝纫机和学生自带的几十台缝纫机,仅有的资金是收取夜校服装班学员的700元学习费,仅有的教学人员是陈校长的妻子。 由这个小服装厂起家,经过艰苦创业,如今,荷塘职中的产业已发展到拥有“七厂”(制衣厂、制革厂、皮鞋厂、皮袋厂、化工厂、五金机械厂、海产品加工厂),“六场”(甘蔗科研示范场、水果示范场、花卉场、淡水养殖场、禽畜场和林竹场)和一个贸易集团公司。1994年,校办厂、场总产值达1.3亿元。更为可喜的是,学校校办产业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他们不断兴办各种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并且兴建了一批实习厂、场,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让学校成为荷塘经济发展的龙头。他们坚持“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办学指导思想,实现了由传统的“远离经济建设,关起门来办学”的陈旧模式到“教学与生产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一”的崭新办学模式的转变,真正做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自1986年以来,荷塘职中先后受到国家、省市的各种嘉奖近50次。博茨瓦纳共和国总统参观该校后,希望该校派6人到他们国家帮助办一所同类型的学校。 二、“荷塘模式”的特点 荷塘职中依据教劳结合原理,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现实途径,创造出一套富有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特色的职中办学新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 1.确立“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办学新思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当把这条方针落实到办学实践时,荷塘职中大胆地把“教”字与“富”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一般人的眼里,“教”从来和“贫”与生俱来,学校历来与经济、市场相距甚远。而这种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观念正是阻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深层原因。是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使荷塘职中率先确立起“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办学新思路。 “以教促富”,包涵着相辅相成的两层含义:一是学校通过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的富裕;二是学校借助自身人才和技术信息优势,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甩掉“穷”帽子,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 “以富促教”同样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职业教育通过兴办实习生产基地,力争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积累的基础上,把校办产业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投入,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二是当地方的干部和群众确实体会到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地方富裕的事实后,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关心职教事业,促进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实践证明,“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办学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脱离生产、生活的传统模式,为职业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把“教”字和“富”字连结在一起,更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及市场意识在学校觉醒的标志。 2.勇于探索“教产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新模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本是伟大的教育家们的一大理想。马克思更是以天才的远见,在《资本论》中预言,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②。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教劳结合这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有一系列精辟论述。但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究竟应怎样结合,在实践中,人们有时把两者简单相加,有时将两者彼此替代,其中的教训相当深刻。而在荷塘职中的办学模式里,学校不是依附于工厂(农场),而是自己拥有工厂(农场);教育不是被动地与生产相结合,而是主动地介入生产经营;学生不再是关门只读“圣贤书”,而是有理论学习,有实际操作,手脑并用,向实用型、经营型人才发展;校长们也就是校办企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由于他们坚定地走“教产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道路,学校的发展后劲很足,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