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简论

作 者:
王凌 

作者简介:
王凌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3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在一定的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方法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用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探索和认识教育基本规律的一系列方法、途径、手段和技术、技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和有效应用,对实现研究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在众多的教育研究方法中进行恰当地选择和应用,却不仅应该考虑研究任务的性质、研究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水平层次,还应该对基本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以及完成研究工作所需要的条件、设备等诸多外在的和内在的因素有所了解。本文力图结合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在评介一些科研方法的同时,讨论相关的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为广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范式——教育科研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出发点

      研究范式的概念是1962年由科学史学家库恩首次提出来得,库恩认为,范式“反映了在特定科学团体——全国性的或国际性的团体——的科学行为方面的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范式以一种范例的形式,决定了新一代科学家——只要他们不反对——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程序。”按照库恩的观点,可以把范式理解为“是由于一些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时,依据共同的理论框架和观点,并按照比较一致的研究程序进行研究活动。”由此可见,研究范式既是指导研究的理论基础,又是开展研究的某种特定的研究行为和基本程序。一定的研究范式为教育科研提供了研究的指导思想、方法论基础和重要的方法途径。迄今为止,对教育研究的范式类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划分和明确的界定,但赞同教育研究的基本范式大都移植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却是一个基本的共识。在研究范式中,影响最大的是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量化研究范式起源于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得宜于斯宾塞对自然科学的推崇,并由于统计学家配弟积极倡导数理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而得到迅速地发展。20世纪,随着科学主义思潮日益高涨,量化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研究范式。在应用量化研究范式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中形成了多种相应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教育实验法、定量观察法、统计测量法、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元分析法等。质化研究范式也称为“定性研究”或“质的研究”。质化研究起源于人类学民族志研究,它强调通过对特定文化的个人或群体进行“详细的、生动的、情境化的描述,以探究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样式、价值观念等。”早期质化研究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博厄士和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他们开创了通过田野工作方式开展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先河。20世纪中期,受到芝加哥学派、H·加芬克尔领导的常人方法学,以及布伦塔诺开创的现象心理学等发展的影响,质化研究范式有了长足的发展。质化研究范式强调在自然的情境下采用无结构访谈、参与性观察等方式开展研究,其主要方法有: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参与性评估法、案例研究法、反思性研究法、追踪研究法等。

      量化研究范式与质化研究范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追求的是科学主义精神,而后者崇尚的却是对人文精神的弘扬。两者之间的之一本质区别带来了在研究方法、价值取向、研究的主客体关系,以及研究的方法、路径等方面的不同。在此,我们拟就两者的主要不同点做一个简略的比较:

      表1 量化研究范式与质化研究范式主要区别

      主要区别点量化研究范式

      质化研究范式

      研究情境经过严格控制的实验自然情境

      情境

      研究   社会现象是独立于研社会现象是主体涉入

      对象观 究者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生活世界

      尽可能保持价值中立;

       承认价值涉入的不可

      研究的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避免性;强调研究者对

      价值取向局外人的方式保持价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意

      值无涉

      义的发现

      研究者与 双主体互动关系;最大

      被研究者主客体关系;主体要同

       限度地缩小人际距离,

      的关系 客体保持一定的距离深入被研究者的内心

       世界,获得真切的体验

       和认同

      检验理论、验证事实,

       客观地描述社会现象,

      研究的  

       实现研究的客观化,揭

       理解当事人对现象的

      目的

      

       示研究结果的普遍适意义或对事物的看法;

      应性

       提高认识,但不对研究

       结果作普遍的推演

      主要研  

       提出假设,以实验、抽

       从当下发生的事实出

      究方法 样调查等方式演绎验发,直接面对事实本

      证假设

      身,以归纳方式或得本

       质属性

      强调对变量的操作和重视研究的自然性、人

      主要研 控制;重视因果关系;

       际关系的亲切和谐;强

      究特点 研究过程的科学规范调研究过程本身,并可

      和结果的概括性、推广

       根据需要调整或引申

      性计划;不重概括,重个

       别化研究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范式均各具特色、优点和不足,例如,量化研究适合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宏观的研究,并通过数量化的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借助实验、推断演绎及数理模式等手段验证假设,发现规律,揭示社会发展大趋势。其研究目标明确、方法具体、便于操作,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但量化研究范式主要对社会现象的表层进行量化测量,它强调的是对行为事实开展静态的横向研究,而不注重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研究行为的意义,因而难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深层内在结构。质化研究的优缺点与量化研究正好相对反,质化研究更适合于对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下的特殊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动态的探索性研究,它强调在自然的情境中,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双主体互动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以归纳的方式为自下而上的建立新的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质化研究范式更贴近生活、贴近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其研究结果也更具有针对性。但质化研究不适合于对社会现象进行宏观的、发展趋势性的研究,而且研究主观性、经验性、情境性色彩更浓厚,研究的成果一般没有明确的结论,评价的标准也比较模糊,因而不具普遍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