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16)03-0108-07 何谓教师德性?英文对应的词组为“the moral virtues of teachers”,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养成的美好品质,这些品质可以帮助教师出色地胜任角色任务,达到卓越。[1]在具体研究中,学者们常使用"Dispositions"、"Qualities"、"Excellences"、"Personal Trait"、"Professional Virtues in Teaching"等词汇来表达。西方教师德性研究是在道德话语体系中,对教师个体品质的探讨,关注教师的品性、品质和人格,认为教师通过内化和运用道德规范,在面对道德困境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此,教师德性是通过向教师提供一般品质原则或德性原则,促进他们自我道德完善,成长为有德之师。本文从“时间纵轴”上概述研究进展,从“内容横轴”上概述研究主题,最后对已有研究进行述评。 一、西方教师德性研究的肇始与发展 教师德性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的时间很短,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却有着很长的历史。在西方,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教师应具备的德性,提倡“产婆术”教学法,师生通过思辨共同创造新的知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是教师应具备的德性,他为其哲学学校设计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须得理智的教师才能驾驭;最早的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阐述了“因材施教”、“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等教师德性。先哲的思想为后来的教师德性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而后,1839年《教育杂志》刊文指出一个国家对智慧和美德的同等重视,是其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2]1842年法国哲学教授指出学者应拥有美德,其中“追求真理”是最重要的品质。[3]可见,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美德都颇为关注,但是为何教师德性却在最近30年才得到系统的研究呢? 在西方,教师的前身是教仆,直到近代社会才被视为和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人员。20世纪80年代,西方掀起教师专业化的浪潮,教师职业素养被重点探讨。教学技能和学科知识储备等“知性”层面的素养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德性”层面。虽然在70年代时,美国卡内基协会通过调查发现大学教师存在重视科研、轻视学生发展等道德问题,但是其重点并未聚焦于教师德性。[4]正如著名的教师伦理学家芬斯特马赫(Fenstermacher,G.D.)所说:“据我所知,如此繁多的教学问题研究中,竟然很少有人从道德价值的视角来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5] 教师道德伦理在8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被系统研究,并逐渐发展成教师规范伦理学派和德性伦理学派。前者以美国学者斯特莱克(Kenneth A.Strike)和索尔蒂斯(Jonas F.Soltis)为代表,提倡教师伦理规范和义务作为的教师道德依据;后者以芬斯特马赫(Fenstermacher,G.D.)、索科特(Hugh Sockett)、卡尔(David Carr)等学者为代表,在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传统的基础上,主张教师个体的道德品质是有道德依据的。两个学派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和结果;后者关注教师作为行为者本身,主要研究教师本人的品质、良好的品格,认为教师德性是与教师的优秀品行、品质、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6]可见,在80年代教师专业背景下,教师德性研究虽然没有形成独立的话语体系,但是已经开始被重点关注。 进入90年代,教师德性以思辨研究为主,对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包括教师德性目录、教育活动本身与美德的内在联系,美德与情感、动机、理性的关系,教师德性如何养成,教学技术和教师美德的关系,重新定义学校教学中的专业主义等。其中,索科特长期以来致力于对教师品质的探索,他在《课程研究手册》(1992)中“课程的道德面”一章中明确指出教育的道德本质与教师的道德角色,[7]在《教师职业的道德基础》(1993)一书中指出了教师的道德核心品质应包括诚实、勇敢、关怀、公正和实践智慧,[8]并认为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必须要学会自我反思和不断地进行道德实践;继而他在1996年发表的论文中继续分析了教师职业美德可以分为理论的和实践的。[9]卡尔和索科特一样,同样是该领域有影响力的学者。卡尔比较深入地分析过教师道德与一些主要社会学理论之间的连接,例如他从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化中分析道德教育的作用、从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分析中剖析心理与道德品质的关系、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与认知发展等不同的视角来考察德性如何养成。1991年,他在专著"Educating the virtues"中分析了美德与情感(自我控制与激情)、动机(责任与志向)、理性之间的内在关系,[10]而后他(2000)基于古希腊的德性论,从教育哲学视角对教育与美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11] 除了上述两位代表性学者外,90年代还涌现出一些与教师德性相关的著作。例如,古德莱德(Goodlad)等主编的《教学的道德维度》,该书立足学校教学中的专业主义,结合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道德问题,论述教师在民主社会中承担的道德角色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内在的道德伦理关系。其中,芬斯特马赫和索科特在该书中分别指出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带有明显的德性伦理的取向。[12]《如何成为好教师》对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师美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教师美德和品质比教师教学技能更为重要,提出了培养教师美德应先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技术的观点。正如诡辩家们并不缺乏技巧,缺乏的是美德一样。[13]《教学的要素》一书中,将教师的优秀品质作为教学最为重要的要素之一。其中,他们提到教师的优秀品质包括具有威信、同情心、耐心和谦逊,其中权威是德性获得和养成方式,权威来源于知识,是获得性的,会帮助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是一种必要的教师品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