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教学应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问题探索教学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成功。 关键词:问题探索教学 激疑 认知结构 发散思维 布鲁纳 近年来,长沙市数十所中学在市教科所的组织下从普通中学到重点中学、从初中到高中进行广泛的“问题探索教学”的教改实验,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笔者根据教改实际及自己的体会略抒鄙见,抛砖引玉。 一、基本思想及“问题探索教学”的结构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问题发现教学”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成为自主而自动的学习者。其基本结构是三阶段六环节。
上述三阶段六环节可化为下列具体的方法: (1)观察实验;(2)测定数据;(3)记录现象和结果;(4)发现问题;(5)提出问题;(6)通过若干问题相互激发,按教学目标及认知结构重新组合问题;(7)独立思考问题;(8)小组讨论问题;(9)师生共同探究;(10)发现规律,得出正确结论;(11)强化概念,理顺知识点,形成迁移能力。 二、教法的应用及其思考 本文以长沙市十四中学某老师所执教的初中《化学》第四章第2节“溶解的过程”为例。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完成蒸糖、硝酸铵和浓硫酸分别溶于水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溶解后的现象,量出温度变化的数据。 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唤起思维活动的反响,实验提供事物变化发生的条件、现象、结果,呈现直观的事物众多属性并在人脑中产生信息储存、传递,激发大脑的分析,创设问题的情境。其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验激发了兴趣,产生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物质的世界观。 2.发现和提出问题 根据对演示实验(或学生自己实验)的观测,学生踊跃发言,提出一系列问题,如: (1)蔗糖为什么能溶解? (2)为什么三次溶解都要用到玻璃棒? (3)加入硝酸铵后,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下降?而加入浓硫酸后溶液的温度会上升? (4)如果将两种溶液混合,温度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5)为什么加入硝酸铵后,烧杯底部的玻片被吸起? (6)为什么加入硝酸铵后,溶液呈现片刻的混浊现象,而加蔗糖、浓硫酸又无此现象? (7)这两种水溶液温度变化是从空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还是自身的原因? (8)水溶解硝酸铵和溶解浓硫酸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9)蔗糖、硝酸铵、浓硫酸溶于水后变成了什么物质? 在课堂中,无疑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重点,有些是非重点甚至与教学目标大相径庭(称为非有效问题),有些问题很容易回答,有些则不然。但这些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似会非会的情境中,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实现向教学目标的顺利过渡。如何实现这个过渡?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教改实践,认为应注意“两忌三明确”。 忌漫无边际。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又要引导学生有的放矢,不可任其涣散,这就需要相当一段时期的培养与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抓住问题的实质和核心,提高学习方法和效益,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忌牵强附会。问题与问题之间既要体现各个知识点又要体现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解答问题既要体现科学性又要体现学生已有的认知层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生思维连续性和掌握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目的。对于有些问题可通过学生自行问答,教师作出评价[如问题(2)],当对某些问题尤其是非有效问题[如(6)]教师应简洁地给出正确的结论,切不可为一非有效问题而纠缠不清,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有效的重点问题上,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三明确”指明确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结构和明确认知梯度。 如上述提出的9个问题,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重新改组成下列两个核心问题: (1)溶解有几个过程,发生了什么变化? (2)物质溶解后,溶液中含有哪些微粒?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不思,疑为思的动力。学生提出问题,改组材料,积极思维,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出现第一次思维高潮。 3.假设与讨论 问题已经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应是什么?教学中可经过如下三个步骤: (1)精读教材——独立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教材,独立思考,圈住疑难点。教师巡视,初步了解自学情况。此时教师尤应引导差生自学,避免敷衍了事现象。由于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带着问题并有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经验在求知兴奋中探索。从物质众多属性中汲取本质属性,初步形成化学概念,从而出现第二次思维高潮,许多问题由此途径可以得出较为满意的结论。有些问题仍产生困扰。这时,学生中出现两种心态:一是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结论,体会成功的喜悦,强烈的表现欲令他们欲言又止。另一个是某些问题模棱两可,茫然不知所措,急于想解开问题的“症结”。这样,“独立思考”在问题探索中起到了“起、承、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