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碍我国教育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探索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6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改革论坛

      近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各种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组合,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我国大一统的教育,面临着许多严峻问题。

      问题一: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问题二:教师队伍后继乏人

      问题三:教育投资增长缓慢

      问题四:教师素质现状堪忧

      问题五:社会分配不公产生的负面影响

      问题一: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目前仍是教育计划管理体制。教育计划管理体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强制性,也就是从事的一切教育活动必须按计划进行。这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是可行的,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显得不适应,如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规律发生矛盾。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系统的运行与市场机制无关,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系统(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运行中,市场机制通过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和影响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和人才的数量、质量。这里,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压力要求学校及时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诸如学校的招生、学生的就业、教师的招聘等要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而我国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却仍然很大程度上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国家包得太多、政府统得太死的局面并未有根本性的转变,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许多重要环节仍在老框架中进行。例如在招生上,市场经济建设急需的一些专业想多招学生但无法多招,而社会需求不多,甚至毕业生已难以分配的专业却还在源源不断地招。教育管理权力的过份集中,难以调整千变万化的不同局部的需求,这势必造成人力、财力和物资的浪费。市场经济要求人才的流动,也就是允许人们的择业自由,而现行的毕业生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人们的择业自由,如在每年的毕业生分配中,都有一条硬性规定,对不服从国家分配的学生取消分配资格。如果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感兴趣,很难对它尽心尽力,尤其是在我国各行各业普遍对劳动者工作态度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问题二:教师队伍后继乏人

      世界上国民教育搞得比较成功的典范当属日本。日本搞好教育的三大法宝(师资问题、教育立法、教育投资)之一就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在日本,教师是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一个教师职位,要引起几十甚至上百人的竞争。而我国,愿意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却寥寥无几。现在在教育系统供职的人员,有相当数量是被分派到岗位上来的,并非出自志愿。从报考高校的学生填报的志愿与师范院校计划招生的比率看,亦呈下降趋势。据对全国14个省(市)的统计,1991年的比率为6:1,1992年的比率为5.3:1,甚至有的省份这个比率还不到1,如黑龙江省1992年师范院校计划招生5814人,而第一志愿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为5067人,仅占招生计划的87%。华南师范大学1992年计划招生1093人,但达到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只有113人,仅占录取总人数的10.8%。尽管师范院校在录取分数、学习费用等方面有些优惠条件,但仍没有改变这种师范院校招生难的现实。即使志愿报考师范院校的考生,其各自的心态也是比较复杂的,有因自身学习水平不高担心考不上大学的,有因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的,等等。就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到了毕业分配时,也有相当数量的人拉关系、走后门力求改行,而国家制定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改行须交回培养费,从反面也说明了在我国搞教育的人不被社会重视,当教师不被人们羡慕。现实也是如此,全国师范院校的生源日渐萎缩,毕业生改行的日益增多,就是改行不成,也要设法留在大城市,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匮乏。北京师范大学初中教师供求预测课题组的预测结果表明:1990—2000年这10年间,设计的7种方案的平均值是:农村初中教师净缺口累计达62.11万人,年净缺口6.2万人。农村的小学情况更遭,大量的不符合师资要求的社办教员有300万人,约占小学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农村中学毕业生当中学教员,高中毕业生当高中教员的现象屡见不鲜。除此外,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原在职的教师,尤以大中专院校的中青年教师为多,他们当中的相当部分人弃职经商,也有被急用人单位用重金挖走的,如师院的外语教员奇缺。这些,导致教育人才大量流失,教师队伍不稳和后继乏人的状况日趋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不说是提出了一个相当严峻而又紧迫的问题。

      问题三:教育投资增长缓慢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近现代世界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一条成功的经验,那就是大力发展国民教育,舍得在教育上花本钱,其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一般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并且保持这个增长的持续和稳定。

      我国对教育的投资,近年来虽在一定程度上呈递增趋势,预算内教育投资平均增长12.8%,但仍难改变我国教育发展长期落后的局面。我国人口众多,需接受教育的人员总量大,以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员仅占总人口的1.4%,受高中教育的是8%,文盲、半文盲的绝对值为1.8亿,且每年仍以200万人的速度递增,而日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占其总人口的36%,受过高中教育的为95%,相形之下,我国教育落后的程度可想而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其增长部分,往往要被物价的上涨(相应的货币贬值)和新增人员的工资开销等因素所抵消。如高校新增人员的工资就抵消了对高校教育投资增长部分的77.7%,真正投入到改善教育环境(校舍、教育设施等)方面的资金几近为零,甚至出现负增长。小学教育事业费从1985年的19.11%下降到1989年的16.3%,中学从31.62%下降到24.8%,轮到在校学生的人均公用经费,中学只有24.27元,小学只有3.25元。

      我国的教育经费开支,若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看,并无增长,而是在徘徊,1952年为1.52%,至1980年缓升至2.55%,而1988年又降为2.37%。而美国、英国、日本三国的公共教育投资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1980年分别达到了8.1%、7.5%、7.2%。在这里,不仅仅是数学比率上的差距,还有国民生产总值在总量上的差距,三者合起来,便可明显地看出我国在教育上的投入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是何等的悬殊。也许有人会说,我国经济不发达,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搞教育。这种说法,实际上在给自己在教育上的短视寻找借口。就是与世界上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相比,我国也低于这些国家的平均2.6%的比率。由于我国长期在教育投入上的不足,现已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如目前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较差,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不强等,就是突出的表现。此外,从政治上看,它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因社会成员文化素质偏低),本来我国的教育基础就比较薄弱,再加上需接受教育的人员总量大,教育的负担重,压力大,长期维持教育投资的低速增长,将无济于教育的改善发展,经济早日实现腾飞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