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教育经费相当紧缺,国家无力加大投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谈到教育经费问题时指出:“目前教育经费相当紧缺”,紧缺的程度已经到了“不仅不能适应和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而且也难以满足现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这是一个十分严峻的客观现实。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在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条件下,国家拨款能力受到了限制。多少年来,国家所拨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处于世界最低水平,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所公布的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见表1。 表1 1992年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我国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是20059.5亿元,其2.5%投入教育,绝对数额仅501.48亿元。这一年全国各类在校生总数约1.8亿人(不含成人高校在校生),每生平均仅280元左右。而实际成本是远大于此数。可以1992年西安市年生均教育成本调查材料为例。见表2 表2 1992年西安市年生均教育成本 单位:元 小学 初中 高中 职中 中专 大学 总均 865 1383 3774 4036 7308 12160 4922.6 国家办教育出资水平如此之低,其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对教育仍然重视不够,而导致对教育投入的偏少。但对这方面的回答应是否定的,至少在《纲要》之后是这样的。《纲要》指出:“增加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的原则,切实保证教育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要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八五’期间逐步提高到全国平均不低于15%”,这说明,我们国家对教育事业,对教育投入是非常重视的。 那么,剩下的另一方面原因确实是国力不足,我们国家的财政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见表3、表4。 表3 1992年我国和周边国家和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统计 单位:美元 台湾 香港 韩国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 印尼 中国 7440 1200 5500 129602200 2600 586 323 表4 1979—1993年我国财政收支情况 单位:亿元
表3表明,我们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力存在着差距,即使跟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也处在一个低水平线上。 由表4可以看出,从1979年以来,国家财政连年赤字,困难很大,这段时间的15年里,我国财政除1985年因一次性临时性因素而有少量结余外,其余14年都出现了赤字,累计高达150亿元,平均年赤字100亿元,除去债务收入,则15年每年都出现赤字,累计高达4900亿元,平均每年超过达326亿元。 尽管从1986年开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平均10.94%的速度递增。见表5 表5 1986~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统计 单位:亿元、%
但财政困难的局面却仍然没有丝毫改善,赤字按窄口径计算平均年增长16.7%;赤字按宽口径计算则是25.1%,赤字年平均增长速度以高于经济平均增长速度7~15个百分点快速增长。1986年赤字出现经济增长与财政赤字共同增长的并存局面,突出了财政赤字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明显特征。这是一种预示财政恶性发展的表现。 下面再分析一下构成国家财政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发展情况。见表6。 表6 1986~1992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差额统计 单位: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赤字以年均24.1%的速度递增,地方财政赤字年均递增3.1%,1986年以前的7年中,特别是“六五”期间,是没有这种上下赤字现象的,那时候,仅中央财政出现赤字。地方财政各年均有盈余。中央与地方都出现赤字,就说明了自1986年以来,财政状况恶化的程度加大了。在国家财政连年赤字,存在很大困难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靠国家增大教育投入,来扭转教育经费相当紧缺的局面,是一件不现实的事情。 还有一个情况也应注意到,眼下国家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每年在拨款时,都注意略增加一些。比如,1992年中国教育的预算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2.4%,1993年提高到了12.7%。绝对数额也相应增大了些。但由于受到物价上涨因素的影响,比如有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35个大中城市物价增长已超过15%,再加上青少年入学的增加,使得实际教育投入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是负增长,这种明增暗减的情况说明要保住教育经费的现有水平都是困难的。更何况,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地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还出现了逐年下降的局面,以辽宁省为例,其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83年开始下降。“六五”期末为13.9%,“七五”期末为13%,“八五”前两年在13%左右,1993年下降到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