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形式的当代阐释

作 者:
刘恪 

作者简介:
刘恪,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开封 475001)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文学形象发生演变的历史来考察文学形象形式的构成方式及其特征,特别关注形象形式变化的原因。具体地揭示了古典文学形象形式构成的八种元素及其特征,进而考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形象形式特征及其演变,注重从历时性揭示其变化,从共时性比较分析其形式特征差异。同时还从艺术视知觉心理和话语符号学维度深入揭开现代文学形象形式特征的复杂构成。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8 年 11 期

字号:

      一、文学形象的形式问题

      在讨论文学形象的形式时,需要先说说形象一词。形象(image)是对世界总体或万事万物中有形或可感方面的具体概括,包括形体、形态、形状、姿态、具象、意象等,即一切事物的外观表象与内在的映象。象是一个总体概念,泛指物象、心象、实象、虚象、幻象,还包括式样、典范、典型、模式、象征、隐喻等一系列形式称呼。今天理解的形象是一个交叉概念,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也是哲学、心理学、美学、宗教的,还是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这表明,形象不仅是世界的基本构造,也是人类社会的艺术创造,还是人文学科的一种方法论。形象的极为广泛的使用,正好揭示形象是支撑我们世界的一种存在方式。

      文学形象是一个不用质疑的概念。只要有文学的历史便会有文学的形象,如复仇王子哈姆雷特、人兽合一的孙悟空、精神胜利法的阿Q、漂流孤岛的鲁宾逊、被爱情困扰的少年维特等。可以说文学形象数不胜数。但我们说到文学形象时,很容易产生概念化、模式化的理解,而忽略它的丰富与生动。而且我们太容易对文学形象仅仅作一种含义的概括。我们通常重视的是一种历史发生的文学形象,这是一种已成定局的形式,它是一种模型或原型,业已构成形象的传统,成为形象的一般规范与常识。第二种文学形象是正在发生的文学形象,这是作家创作中的文学形象。我们这里研究的就是这种文学形象的构成方式,文学形象的发生与变化,以及它的价值观的形成。第三种文学形象是社会时代中现实发生的形象,或未来可能发生的,属社会形象对文学形象的影响。为什么提到第三种呢?这是因为当代社会恰是被形象化与符号化的结果。在今天谈论文学形象,第一种属于文学阐释的,第二种属于发生学的,第三种则是强制性支配式的文学形象构成。对这三个维度如果重视和理解不同,便会影响到我们对文学形象的认识的不同。我们可以对传统文学形象进行现代阐释,也可以去追寻今天文学形象的构成与创作的社会与心理根源,还可以深入探究社会符号化性质是如何对文学形象产生强制与支配的,及符号化社会里如何再认识文学形象。总之,我们要有新的视角与方法重新认识文学形象,于是我选择在这里分析文学形象形式的构成方式。

      文学形象的形式是什么?形式(form)的拉丁文为forma,被所有语言表述而世界流行使用。它的狭义指一种体裁,作为文艺理论的主要概念则指艺术作品的组织、存在、发挥功能的一种方式。形式是文艺作品的基本构成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事物都是形式和物质的一定统一。物质是构成该物的东西,形式是赋予物质的外形。他说,形式作为模型而存在……同一事物有多个模型,形式也是这样,正如人的形式,除人自身之外,同时还有动物和两足。此外,形式不仅是感性东西的模型,还是自身的模型。①于是我们很容易理解形象的形式便是形象的模型,是指形象构成的各种各样的类型,而且这种模型是外形的,特征性的存在。但是形式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容器。它不是把内容装进去,而是具有自我生成的构形能力。文学形象的形式是人生各种经历的情节化形式的组成,是人的各种样式特征的综合,并体现了现实、神话、礼仪、梦幻、想象以及反复出现的人生经历而组成的模式。这里是针对人物形象而言,文学中的所有形象皆具有这种形式,这包括一幅画,一栋房子,一件实物,某一地理环境,一座高山,一条大河,一轮明月,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场景等,它们都可以作为形象。我们幻想或想象的某一事物与环境也可以作为形象,因为它们均含有图像。可以这么说,文学作品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形象,而所有形象都会具有形式。波纳文图拉在《世界美学思想典籍》中说,万物都有这种或那种形式,凡具有这种或那种形式者,就具有美。这里是宽泛含义上谈论文学形象的形式。文学形象的形式,总的看,是指文学形象构成时诸多相联系的外部元素及形象构成时各形式因素组成的特征,如时空特征、动态特征、静态特征、身体特征、符号特征等。由此,形象很自然便可以视为一种形式,而且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形象作为一种形式属于一种很正确的理解。于是,形象的形式便变成了二者的同一指称。这个问题我们分两步看。首先,形式(forme)一词的发展并不包括形象的含义,在范畴史上形式变得异常复杂和含混。它指文体、体裁,又指结构与关系。它指模型,又指原型。在20世纪,形式一词又高于结构,指一种文艺作品的成型原则,是相对于内容而存在的。尤为令人瞩目的,它居然发展为一条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线索。因而我们不能把形式与形象等同看待。其次,俄罗斯美学家舍斯塔科夫有一个精彩的见解,他认为,“形式是形象的外在品质”②。这个见解使我们得以从形式的特征去探寻形象的奥秘,而不是从意识形态方向去规定形象含义与主题。同时,从文学形象的历史发展演变看,形象的主题、意义并不发生大的改变,古代自由形象与今天自由形象我们不能说意义变化了,但文学形象在形式上的变化却是巨大的。例如,童话的白雪公主与巴塞尔姆作为小说的白雪公主,神话的吐火女妖和作为小说的《客迈拉》,在形象的形式上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因此,研究文学形象的形式构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古典文学形象形式的特征

      不妨先从传统的文学形象入手,分析文学形象的形式元素及它的构成方式。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人物形象是占主导地位的,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组成了各民族文学历史的画卷,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所以研究人物形象的形式构成又是首要的。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是孙悟空、诸葛亮、武松、鲁智深、贾宝玉、阿Q等。我这里以《水浒传》第二回为例,分析鲁达形象的形式元素:

      只见一个大汉,大踏步竟入进茶坊里来……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

      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乾黄靴;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水浒传》第25页,(明),施耐庵著,齐鲁书社1992年版)

      这是一种直接的人物形象描写,感性直观地交给我们一个莽汉军官形象。这个人物形象的形式是怎样构成的呢?与头、脑、腰、上身、脚相关的服饰为一部分,圆脸、大耳、鼻直、口方、络腮胡、身高、腰围为另一部分。这两部分合为直观形象。文字上先写服装再写体态特征。这是一个人物的身体,它是形象的,但又是形象的外部特征。我们可以从视觉直接感受这个形象的轮廓。这种外显的方式,可以视为形象的形式。任何人物形象都不能缺少这些直接特征,宝玉,武松,孔明,张飞都如此。可以把形象的这种身体形式称之为身体性特征。换句话说身体性特征是文学人物形象的首要形式特征。

      “洒家是经略府提辖,姓鲁,讳个达字。”鲁达这是自报家门的方式。就此和九纹龙史进认识,并说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这个粗汉从报家门到认识又显出一些文质彬彬的细微处。任何形象必须有一个名字,而这个名字要恰如其分。武松的武与松都很硬朗刚健,鲁达的鲁与达都透着爽利粗放,孔明的孔与明均凸现出聪明与智慧。可见命名也是一个重要的形式特征,它可以视为形象形式的第二个元素。

      第二回写鲁达的形象,先从茶坊中出现,后街市遇李忠,又在潘家酒楼遇金翠莲父女,状元桥拳打镇关西,客店解围金老头,然后从经略府离去。先后移动了六、七个地方,这些空间的移动是我们用视觉去连贯的。时间大约写在大半月之内,最集中写了两天,第一天事发,第二天打人。第二天是从五更开始送人,上午打死镇关西,下午离开经略府。最后是王观察缉捕不得。半月之后鲁达在雁门县遇故人。在这个时空范围内,鲁达由一个军官变成了逃犯,人物形象的性质是在这个特定的时空形式下发生变化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形式必然是时空关系的,换句话说,文学人物形象的形式元素是有时空特征的。我们把这视为形象形式的第三个元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