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世界风云变幻,从中国的“文革”到美国的反越战、反文化运动,到法国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激进的左翼思潮席卷全球。1968年的巴黎五月风暴、布拉格之春,安第斯山脉的“光辉之路”游击战,把反叛资本主义的浪潮推向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殖民化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又一个高峰。在这个运动中,西方大学的知识分子成为了左翼力量的主要根据地。当激进的社会运动趋于平静之后,左翼进入学院书斋,文化批判的学术思潮勃然兴起。从法国开始,蔓延欧美,到了80年代,美国学术象牙塔内激荡着法国左翼的声浪。福柯、德里达、拉康、罗兰·巴特等的声名鹊起,与先锋派艺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形形色色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理论,在知识界和文化圈里立起一道新的风景线。 8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文化热”,鸣响着传统与现代、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呼唤着大写的人和人性的复归。知识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萨特、韦伯、哈耶克,拥抱着西方启蒙理性和自由主义的现代性观念,来反抗中国的封建传统,期盼着迟到的现代性。在“文化热”的氛围之中,8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演讲后现代主义的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詹姆逊的声音或是太过前卫,或是奇特得不合时宜(他的言行中时时流露着西方左翼对毛泽东的浪漫情愫),终究是曲高和寡。在大量涌入中国的西方思潮里,左翼激进思潮在中国产生的却是观念与现实的多重错位。西方左翼知识界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激烈批判、对启蒙理性的解构、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推崇乃至对中国“文革”“毛主义”的认同,让中国知识界深感疑惑。中国知识界刚刚经历了“文革”极“左”思潮的禁锢,怀抱着对自由民主的新风气无限向往,却一下面对西方左翼思潮在美国学术界的兴起,在思想上感情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一种无所适从的困惑。 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空前的社会转型,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迅速呈现。在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状况下,错综复杂的政治与文化关系相互纠缠。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文化的西方左翼思潮,受到中国学术界的新的关注。在逐步形成中国的文化批评和知识形态的过程中,西方左翼思潮开始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左翼批评正经历着一个学院化、体制化与精英化的过程。左翼批评成为象牙塔内少数知识精英的密语和获取学术地位与资本的手段,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偏离了其世俗关怀的初衷。左翼知识界对新的文化现象如新媒体、知识经济、全球化等固守批判和否定立场,缺少建构性的理论视野。左翼知识界正遭遇着严重的危机。文化批评学院化、精英化的趋势在中国近年来也同样出现。中国知识界文化批评是否也在重蹈西方左翼覆辙?如何在中国本土语境里发挥文化批评的社会关怀和建构性作用?本文不拟深入讨论中国的情况,而是希望通过对西方左翼思潮在美国的兴衰的回顾和思考,来提出一些针对中国知识与批评界现状的问题。 左翼文化理论与批评在美国的兴盛 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人文与社会学科,正是一个左翼理论兴盛的时代。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经历了反文化、反越战以及民权等一系列运动之后,以萨义德、詹姆逊以及女权主义学者等为代表的美国左翼文化理论及批评,在法国左翼思潮的直接影响之下逐渐兴起。从当时美国的学术大环境来看,耶鲁大学法文系和美国的常春藤联校在弘扬现代主义文化的氛围中,译介了大量新鲜的法国理论,包括罗兰·巴特、福柯、德里达、拉康等在内,由此对沉闷而且浅薄的美国人文学科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耶鲁大学法文系在美国形成了一种堪称法国时尚的学术氛围。如果要对法国理论作一个谱系学梳理的话,从阿尔都塞到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是一个很重要的谱系。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在美国学术界处于一个很暧昧的位置。实际上阿尔都塞是福柯的老师,但由于阿尔都塞是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法共中央委员,这对他的思想在美国的传播造成了困难。而福柯和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始终保持距离,在美国的学术界受到普遍欢迎,不能不说是一个原因。但阿尔都塞对于法国的后结构主义、以至于对德里达所起到的关键性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法国激进的理论家还有拉康。他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语言的后结构主义结合在一块,产生了非常独特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其核心是对语言中心论的抨击,对西方现代性赖以为基础的认识论、本体论的主体的观念进行解构,这是拉康与福柯、德里达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处。哲学家德勒兹则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哲学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解剖。 与此同时,在法国理论的影响之下,德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也进入了美国左翼知识界的视野。法兰克福学派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就出版了大批专著,但直到70年代,都没有产生什么反响。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学术界、人文学科产生重大影响是在80年代,这就跟法国思潮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受到关注最多的是他们对文化工业及大众文化的批判,这产生于法兰克福对美国进行观察研究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样的氛围中,美国本土的左翼学者的代表人物萨义德与詹姆逊脱颖而出。他们是将70年代至80年代新的法国时尚转向左翼学术的标志性人物。爱德华·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主义》开辟了文化批评世俗化的蹊径,把文学艺术等人文学术研究从高雅的象牙塔内拉进了现实生活,走进传媒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事件之中。他以一个美国的巴勒斯坦人的身份,一个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的身份,将福柯知识与权力的艰深的法国理论与阿拉伯和以色列冲突、中东问题这个美国社会极受关注的焦点问题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左翼激进思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震撼了美国的传媒及公众,更震撼了美国的学术界。《东方主义》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创造了名列纽约书评周刊畅销书榜首的先例。该书分析批判的是西方殖民主义通过“东方主义”的文化立场和视角,来构建一个想象的“东方”,从而实现对东方殖民地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的殖民与奴役。萨义德开辟的左翼学术关怀道路,提倡一种对社会的干预及世俗的关怀。这对于美国的学术界而言不啻于一种振聋发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