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56(2007)06—0098—0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孕育和发展,是与西方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交织在一起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建立,更是以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引进为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为摆脱和批判文革以及文革前的一些批评理念,重开国门的中国文坛出现了大规模翻译、介绍西方近百年文学批评理论的热潮,学人们以一种如饥似渴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吸收着西方文学批评的前沿成果。一时间,中国文坛出现了不断翻新的西方批评流派,对中国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冲击。9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学批评在经历了80年代的红火和高潮迭起之后显得比较平和与沉寂,当然其中也不乏深入的思考、富有建设性的构想,以及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难以排遣的困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的输入以及文化研究的出现,转型期的中国文学批评又陷入一种矛盾与尴尬之中。人们逐步意识到西方文化和文学批评在传播中所潜藏的权力话语,中国文学批评在与西方的交流中失去了对等的品格。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批评开始走向自信和自立,并尝试着与西方学者沟通和对话,但对西方理论的亦步亦趋,以西方文论的概念和术语为“学术时尚”的学风和文风,文学批评建设中理论创意的匮乏等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有人提出以返回传统来形成一种对抗立场,即通过继承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复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抵制被西方现代性同化的趋势。这种呼吁也许有一定的现实根据和理论构想,但从根本上讲是不现实的。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的中国传统文论术语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吗?有纯粹的本土文论吗?在全球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的今天,我们不可能绕过当代,回避现代西方学术去讨论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本身就构成了传统的一部分。新的思想,新的理论需要新的话语来表达,陈套的术语是难尽其责的。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和术语,我们只能继承和吸收其中某些精神内涵,并通过现代阐释将其转化为具有当代意义的价值和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是在西方哲学人文思想的冲击和影响下,在接受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和借用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和话语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这种引进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足和失误,但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兴盛。 一 回顾中国文学批评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如何看待中国文学批评与西方的关系已成为从事文学批评的中国学者无法回避且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在当今,不吸收外来新的理论和观念,中国的文学批评将难以适应文学的发展和跟上世界潮流;而若不超越西方的藩篱,我们的文学批评不仅不能很好地阐释中国的文学实践,而且也不可能获得与世界交流的话语权。这一切都与研究立场有关,于是,提倡“开放的民族主义”就成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提到民族主义,人们往往与盲目自守、拒绝对话,否认先进与落后等狭隘文化部落主义相联系。的确,“民族主义”① 是一个屡遭非议的话题,这里需要用辩证的和历史的观点来研究这个问题。民族主义既有其病态的一面,又有其合理的一面。所谓病态,即民族主义中潜在的一种盲目自大的危险,容易滋长种族歧视与排外情绪。民族自卑与民族自大相交织,将导致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英国美学家、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rnst Hans Gombrich)晚年在对犹太人灾难的思考中这样说道:“我认为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都是可耻的骄傲自大,或是懦弱与愚蠢的混合物。说它懦弱,因为民族主义需要大众的支持,他不敢孤自独处;说它愚蠢,因为他自认为自己和同类优越于其他人。”[1] 民族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则在于它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集体意识,特别是在当代,它被作为反对帝国主义的一面旗帜,对第三世界来说,某种民族主义仍是十分重要的。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批评一方面要超越民族的界限,融入国际的大循环,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西方文化对区域文化的稀释,警惕全球性话语或西方话语取代了地方话语。 “开放的民族主义”的提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历史和现实语境,中国社会本身的现代化是在强大的外来压力乃至严重的威胁下艰难地向现代社会转轨的,在思想、观念和理论等方面缺乏充分准备,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学批评不得不向西方学习。而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作为世界格局中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独立发展,而需要与其他民族协调发展。中国文学批评也是如此。在中西文学和文化关系上,切不可将正常的中西文化交流现象都视为西方后殖民主义的文化入侵,因为拒绝吸收西方文化并不利于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进步。“开放的民族主义”的提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开放”是“民族主义”的定语,也是对“民族主义”性质的强调。当然,“开放的民族主义”并不意味着超越民族或国家的形式。我认为全球化不会最终取代民族或国家的形式,而将会造成和加强国家或民族之间的依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