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利他思想的责任道德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爱玲,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太原 030009)

原文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内容提要:

利他与责任有着内在的关联。基于当今许多青少年缺乏基本的道德责任,导致大量社会问题,因此,加强责任道德教育极为迫切。中国传统利他思想蕴含着丰富的责任道德教育,是我们进行责任道德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13X(2008)07-0005-06

      近些年来,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责任道德观念愈来愈薄弱,相当一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如有一些学生动不动就离家出走乃至自杀,而不考虑这些行为给父母、老师等造成的创伤。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悖,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而,加强责任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必要和紧要。而中国传统的利他思想在培养责任道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之加以探讨。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利他、利他心理和行为、利他思想或利他主义

      利他,顾名思义,就是有利于他人,指在任何情况下用任何形式帮助他人或使他人获益而似乎对自己无益或不指望得到回报。利他心理指帮助他人或做对他人有益的事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的心理,如态度、需要、情感、意念、动机或心理倾向等。利他行为指做出或表现出有利于他人而似乎对自己没有益处甚至有害的行为或活动。利他思想或利他主义泛指为了他人或社会利益而自己做出某些牺牲的思想、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利他、利他行为和利他主义的英语单词通用,都是altruism,指一切以他人的幸福或快乐为前提或原则。它源于拉丁语alter,意为他人的[1]。《中国大百科全书》(1999年版)把它定义为一种形式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其特点是:从某种所谓人的本性,如仁爱之心出发,或者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而要求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某些个人利益。本文泛指有关利他的思想或理论体系。

      在西方,利他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等都对之作过阐述。不过,最先使用利他主义一词的是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他认为利他是一种动机,“人类的道德就是用利他的情感来控制利己的、自私的本能,一句话,用利他主义来约束利己主义。”[2] 随后,英国社会学家、进化论的倡导者斯宾塞沿用了该词,葛德文和边沁在其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中把它加以发展,由此逐渐构成社会学与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学者从多个视域对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各种理论,如本能论、社会关系理论、经济学理论等。

      在我国,利他主义思想由来已久,比较成形的理论观点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后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和中国人最为基本的行为规范。中国文化是道德至上的文化,而利他又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最普遍的道德要求,因而利他主义自然成为中国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何家何派,都对之认同并作为行为准则。中国传统的行为规范“仁义礼智信”和“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基本上都属于利他主义范畴(将在后面详述,此不赘言)。

      (二)责任、责任道德与责任道德品质

      责任,原指人分内应做的事,即人对社会或他人所承担的义务或应该做的事情。在本文中,主要指应为他人或社会所着想或考虑的事情。既然如此,责任道德就是人应遵守的必须承担应当承担的对社会或他人责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规定了个体为他人和社会着想的底线或社会责任与义务,要求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无条件为他人或社会着想。由此可以说,责任道德品质是个体应具有的应尽的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在做出某种行为或行动时,会自觉考虑自身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按照这种责任的要求去做,自觉主动地践行自己对他人或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时时、事事、处处为他人着想,在表现出某种行为或做出某种行动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这里的责任,主要指个体做人的最基本责任,如对父母(不使父母伤心,使父母老有所养等)、子女等家里人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不违反最起码的社会规范)等。

      之所以提出这一概念,主要是因为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薄,很少甚至不履行自己应当履行的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从而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不应有的伤害。更为严重的是在伤害发生后,行为责任者还认识不到伤害,甚至认为根本就不是伤害。如一些学生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就自杀,根本不考虑其行为给父母、亲朋好友、老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等带来的伤害。上海一位被认为颇有前途的博士研究生跳楼自杀给他的父母带来难以弥补的巨大的终身伤痛,最令其父母伤心的是至今不知道他自杀的原因,想不通他为什么要自杀。还有一些学生只要求父母等他人为自己做什么,而不考虑自己应为父母等他人做什么。一些人遇到一些小问题或小事情就诉诸暴力,而意识或考虑不到其暴力行为给暴力对象、自己的父母等其他人造成的身体或心灵创伤。尽管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行为者的责任道德意识薄弱,责任道德感不强,责任道德品质匮乏,不能不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在出现这些现象时,许多人总是从父母或学校方面找原因,而不去行为者身上发现问题,从而导致对责任道德品质的忽视,未能注意到责任道德品质的缺乏,从而也就未能强烈呼吁并积极寻找恰当的途径与措施培养责任道德品质。这就更说明了责任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中国传统的利他思想在责任道德教育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因为它蕴含着责任道德,在许多方面提出了责任道德基本要求。

      (三)利他主义与责任道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