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95年1月,我院离休老干部常春元教授以满腔热忱向国家教委写了这篇文章。5月31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复作者的信中,对文中建议予以肯定。该文对当前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对未来教育的展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特予发表,以饷读者。 21世纪将是世界各国经济竞争和大发展的世纪。而经济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要靠培养,所以教育竞争将是21世纪的主流。本文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科教兴国,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从六个方面,展望中国21世纪的教育和改革。 一、全面提高民族素质,把发展教育提高到战略高度 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崭新的合理的社会制度,它要在政治思想上、文化科学上、人的尊严上、体质上全面地解放人民。它是一座大学校,全体人民都要不断接受教育,逐步地消除几千年来私有制所有不合理的影响,建立起新的完善的各种体制。在这个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首先要从这个战略的高度,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将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初中级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弱智人教育、残疾人教育和各种社会教育机构等全面地成龙配套,把学校、社会、家庭有机地结合起来,继续加强计划生育,切实做到少生优育,不断提高民族素质。消除“应试教育”的各种做法,不断提高质量,消除各种教育上的浪费,提高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到21世纪末,争取全国人民60%以上受完中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其他各类中专教育。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大专毕业生各地区应从实际出发,争取达到分别为5—15%。中国教育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全国教育经费总数应逐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从现在开始,就应千方百计增加教育经费,一切从全局打算,从长远着眼,走好了第一步,就步步主动,否则,民族素质提高慢,就将步步被动。这是要深长思之的。 社会主义既然是一所革命前进的大学校,共产党就要从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出发,加强宏观调控,时时处处关心全社会的人才的发现、培养、流通,照顾到各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和社会的各个角落。21世纪的中国要抓住一切机遇,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从而全面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越发展,就越能发展教育,如此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下,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考虑如下提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现代化生产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科学创造力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革命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与保卫者,不断提高民族素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发扬革命传统,坚持教劳结合,勤俭办学,全面提高质量 要教育全体人民树立“教育立国、科学立国”的思想,有了这个思想,办我国10多亿人的“大教育”就容易得多了。要一切向未来看,向科学看,特别要教育各级领导者,要明确一个硬道理:愈是建设资金短缺,愈要强化教育投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加速前进,才有远大前程,才有主动权。 中国共产党无论在苏区、在老解放区和建国以后,一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的,并曾提过“以生产养学校”的口号,在实践中曾产生过很好的效果。但现在形势与解放区时代根本不同了,有的人在认识上与行动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颇。本来“抗大”的三句话和八个字与“南泥湾精神”是我们党和教育的“传家宝”,可是有人认为时代不同了,因此产生怀疑。殊不知这种革命精神是永不过时的。也有少数人仍用过去农业小生产者粗放经营的观点来看待今天的劳动教育,都是不适当的。我们要认清现在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所有发达国家都是以工业为主,是科学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一般是自动化,工人没有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是无法操作和生产的。在农业生产上也越来越多地用生物遗传工程技术进行生产,这些与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年代的工农业生产相比已发生了质的飞跃。我们要以满腔热情,重温马克思在《给临时中央委员会代表的关于几个问题的批示》中提出的,把“生产劳动、智育、体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就能够使工人阶级大大超过中、上等阶级的水平”。既要“技术”又要“综合”,这是极其英明而又有历史远见的批示。可是当前我国有些学校片面在那里搞“应试教育”,既没有生产劳动,也没有现代化的劳动技术知识的教育,这都是和社会主义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相悖的,很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该通过校内外的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的劳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基本的、系统的生产知识、技能武装学生,校办工厂、农场应在全国遍地开花,实行各种勤工俭学,使学生以劳动为光荣,热爱劳动,又有实际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走上社会以后,像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说的:“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在我国可产生大量科学家和工程师与千百万合格的劳动力,他们是促进生产力的生力军,能适应劳动市场的要求和变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教导,为我们办社会主义的学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教育和人的发展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我国当前的实际。目前我国人口的素质偏低,人口增长过快,教育投资严重不足,投资效益也低,浪费现象严重。如校舍建设中片面求豪华;教育领导管理不善;教师质量偏低,教学效果不佳;不少学生流失或留级,重读;专业设置重复;毕业生分配不当;人才使用上学用脱节;高等学校师生比例不当;非教学冗员太多;少数高等学校规模太小;学校布局不合理,等等。由于工农业生产率低,第三产业发展很不够,有许多劳动还是手工业的。因此,我们要发扬我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在教给学生现代化生产知识、技术时,也要教育他们热爱任何一项普通而又平凡的劳动,一切以劳动为光荣,以不劳动为耻辱;以勤俭为光荣,以浪费为耻辱。反对穷装富样,反对挥霍浪费,反对超前消费。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中,要造成一种群众性的舆论,要人人作青少年和儿童的榜样,勤俭节约,反对培养那种“小皇帝”和“新贵族”。各地中小学校,应有计划地办“家长学校”,讲《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或请家长中有这方面专长的人讲,也可开座谈会,由家长们交流教育孩子的好经验,互相启发。全社会都关心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