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的教育现代化从近代以来同时起步,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但由于两国教育现代化发生的文化传统不同,特别是由于对现代国家的认识不同,对教育和国民素质、教育与国家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上有本质差异,故导致两国在教育目的、地位以及对普及教育投入方面的不同,从而使得两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结果在二战后出现了巨大差距。探讨中、日两国这一时期国家观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对于正在进行的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中日两国发展现代教育的国家环境 近代教育是民族国家实现统一后的必然结果。从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看,近代教育体制是与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近代资本主义统一国家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等有关的。因此,研究和探讨近代以来两国国家观对其教育发展的影响,有必要了解两国发展现代教育的国家环境。 中国: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一个自足发展的封建帝国体系状态。满清统治延袭以前的统治传统,中国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缓慢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已高度发达,封建文明已趋烂熟,儒教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中国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以“国中之国”和“中央帝国”自居。而就在此时,西方炮舰轰开了中国紧闭的门户,强迫中国人接受西方人的贸易制度和国际法观念,并用不平等条约来强制中国市场的自由开放。这样,中国打不破的自足发展体系终于打破,天朝的神圣不可侵犯王权终于遭侵犯。中国开始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昔日天下的“中心”沉沦为西方世界之半边缘,这是中国所面临亘古未有的严峻挑战。 与封建政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相适应,中国的教育也遵循其传统发展模式——私塾——乡学(书院)——国学——科取考试取得功名,教育体制围绕为封建国家政治服务这一目的,既无对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教育的要求,也无发展国家经济的科技内容。因此,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在起步阶段并未真正体认到现代教育的本质,而只是在传统教育发展难以适应世界之要求后进行的一次小变革。 日本:处于江户幕府封建统治末期,政治腐败,诸藩割据,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此时已开始注重向西方学习,并引进了西学。而且,由于日本土地狭窄,国内统一市场已开始形成。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以学习西方为发端,开始批判和揭露传统“儒学”的弊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从隋唐时起就大规模引进移植中国的政治统治、文化、教育,但唯独没有引进科举取士制度。因此,它的教育体制比起中国更注重一般知识的教育,这一点从江户时代乡学和寺子屋的统计中得到了证实。[1] 比较中日两国十九世纪中叶发展教育的国家环境,可以说,两国的主体——政权都具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两国都在不平等条约下,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然而,据此认为两国发展教育的环境是同样的,则是不公平的。首先,日本在江户末期,幕府统治已岌岌可危,平民和士阶层都希望推翻幕府统治,实现国家统一,这就为明治政府完成国家统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其次,日本早已开始引进西学,并从留学国外的学者中耳濡目染了西方教育体制,这就为日本统一后学习引进西方现代教育奠定了目标基础。第三,两国一般平民的受教育程度,特别是知识教育水平有巨大差距。据载,江户时期一般平民中男子有40—50%识字,而妇女有15%识字或受过正式教育。[2]中国道光时识字率则不及十分之一,而这是导致两国现代教育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第四,也是关键的一条,即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和方法有明显不同。日本在此前就有学习外来文化的丰富经验,且已经形成了其方法和模式,可以说,日本今天取得的成果,是“剽窃”和“掠夺”他国先进经验的结果,也是吸收和引进外来文化的结果,这也正是日本现代化成功的关键。而中国长期的大陆帝国体系,则形成了恪守传统的习惯定势,因之对外来文化一般持拒斥态度。 日本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江户时代后期为准备期,明治时代为实施期,战后时期为完成期。忽视江户时代的准备来比较中日两国的现代化是缺乏公正性的。而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是被迫的、防御性的,它在起步时就以补救清王朝“时弊”为己任。因此,它在发展中面临着比日本大得多的阻力,更大的传统包袱和更大的人口压力。特别是文化传统框缚下形成的国家观,对两国教育发展有不可忽视影响。 二、文化传统对两国国家观之影响 关于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成功决窍,有些论者也开始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寻找原因。但是,文化传统是如何影响教育的发展,具体而言,文化传统是通过哪些因素影响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目的、教育投入,以及一般国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弄清楚文化传统这一概念的内涵。 所谓文化传统,是一种内在于人心的东西,如人们的精神、心态,也即国民性。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知)、抒情方式(情)、行为方式(意),以及作为整体的价值取向,这些是内在于或者说是积淀于民族心理当中的。文化传统,这是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它渗透在民族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诸多方面。虽说文化传统的内涵是十分宽泛的,但价值观念却是其必要组成部分。国家观作为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对民族国家的认识以及对国家政治、公民义务、权利等的理解,在国民的观念形态中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中日两国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各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近代以来在国家观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