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增俊1952年-,男,海南琼海人,教育学博士,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比较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人类学等

原文出处:
民族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人类学在西方有长足的发展,随着中国社会进化和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人类学也在迅速崛起。中国教育人类学要吸收西方学科发展的成果,重视教育实践的要求,但不可盲目套用文化派强调种族冲突和哲学派偏重于健全人格的研究,而应从中国教育实际出发,把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作为最重要的学科主题,以此建构中国特色的教育人类学学科体系,为中华民族教育发展服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8 年 07 期

字号:

      第一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

      教育人类学(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是一门应用人类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阐明教育作用人类发展的基本原理以及特点的科学。教育人类学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从20世纪80年代引进西方的一些概念①到目前每每言及研究必谈叙事研究和实地参与观察等方法的运用。②然而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如不在正确的教育人类学主题框架之下,就不可能达到鞭辟入里的科学剖析和遵循规律的有效应用。所以,明确中国教育人类学的科学主题,既是关系正确运用教育人类学方法,发挥学科功能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大事。③

      一、教育人类学是特定社会实践的产物

      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其学科主题的确立是否与作用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人类学在西方的崛起,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新教改革运动和工业革命运动,人的主体性日益确立,人的发展日益重要,教育如何适合新社会发展,培养新型人才,以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二是多元社会的崛起,需要教育人类学这种具有更综合、更深刻功能的跨学科研究,以全新的视角来研究和审视教育,提供新的教育认识,参与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致力于创建本民族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这就表明,正确把握教育人类学研究主题、发挥其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现代社会是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基础

      教育人类学百余年发展表明,工业革命开启的现代社会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正是各国不同的现代社会实践形成了今日教育人类学的许多不同的分支学科。无论是西欧的哲学教育人类学,还是英美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等分支学科,都是特定的现代社会和教育实践的产物。它赋予教育人类学多样的发展历程和形态各异的研究方式,从而形成相应的学科流派和分支学科,建构起独特的教育人类学学科主题。

      1、大工业决定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及学科性质

      工业革命是现代社会的开基之石和基本动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一方面工业化生产促使科技日新月异,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工业化大生产促使人类建立起更密切的互动联系,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盘根错节,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但其他学科难以解决这些问题,由此最终促使教育人类学发生。可见,教育人类学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业社会教育问题达到不可协调下出现的新解决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人类学与工业化有着内在联系,必须为工业化服务,致力于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教育与人类发展问题。

      2、社会实践决定学科发展方向

      教育人类学最早兴起于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工业最强国,是由于迅猛发展的工业化使这两个国家面临教育与人发展上的大问题,从而催生了这一学科。但是由于这两个国家不同的工业化实践向教育提出了不同的问题。例如,美国工业化迅速,移民剧增,教育上多元文化碰撞强烈,教育家休伊特于1904年和1905年先后在《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人类学与教育》和《教育中的种族因素》等文章,倡导用人类学方法研究和解决这些多元文化中的教育问题,从而形成文化教育人类学;而20世纪之际德国在科技发展推动下,人的主体性被忽视,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用哲学方法探讨和解决人的健全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如阿·胡特的《教育人类学的本质和任务》、格尔曼娜·诺尔的《关于人类的教育知识》等,从而诞生了哲学教育人类学这一新的流派。

      3、新科技革命确立了学科的学术地位

      二战后,世界高新科技急剧发展,民族交融加速,人类发展问题更加严重,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以及1968年的“五月风暴”和70年代经济危机等,这些新社会实践促使教育人类学发生重大转型,使之在70年代发展成为独立学术地位的新学科。可见,社会实践对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教育人类学的发展又为发展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新视角。

      (二)独特社会实践形成特定流派的学科主题

      考察可见,目前世界上不同教育人类学流派,例如最重要的有两大流派:即以美英等国文化教育人类学派和以德语系国家为代表的哲学教育人类学流派,都是由于不同的社会实践体系所决定的。这些国家和民族独特的教育问题是形成独特的教育人类学学科主题的关键要素。美国作为著名的世界文化熔炉,致使教育中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种族问题和文化论争,常常成为种族冲突的导火索,这就促成了美国文化教育人类学从一开始就以探讨教育中种族问题为重点,非常强调文化分析。美国教育人类学就担负着倡导教育民主,解决战后经济发展迅速与文化价值转型相对滞后所引发的各种严重社会危机的时代责任,特别是以反对种族隔离、民族歧视,倡导和谐发展为重点来建构特定的学科主题。由于种族主义作用,使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1884-1942)和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在二战期间用人类统计学等方法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批驳纳粹的遗传决定论观点;博厄斯的学生、著名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1948)提出美国文化中教育的三大功能:传递文化、转变或过渡以及改造文化功能,力证教育具有“建立和打破”社会秩序的力量。而著名人类学家M·米德(Margaret Mead,1901-1977)提出文化适应三种主要形式来说明人类进化与教育形式演变的历史趋势,揭露现代工业社会中产生代沟及心理冲突的根源,指出新社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