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07)05-0085-07 汉代设于地方官学的管理者、教官,官名曰“文学掾”或“文学史”,可统称“文学官”,又可简称为“文学”。文学在两汉指经书或学经书的人,又可用来指称地方官学①或地方官学的教官,这类教官同时还是地方郡守的属吏。 一、设置沿革 地方官学的教师可分郡县两级。郡国官学的教师一般称为“郡文学”。据史料,“郡文学”设立于武帝时期,与武帝令天下皆置地方官学应是同步的。 汉初因“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1]卷88,故直至景帝末期才有蜀守文翁在地方起立学校,“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师古注曰:“学官,学之官舍也。”②“学官”是学舍之名非职官之名,故文翁所立学官中教师的编制、选聘等不可详考。文翁立学属于仁爱好教化性质的一种自发举措,当时地方官学尚未普遍设立。到了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1]卷89,至于时期,因为元朔五年(前124年)时,武帝曾下诏令礼官劝学③,故立学校官一事当在武帝初期。这里的“学校官”仍然是学舍④,故武帝诏令关于师资安排仍不明确。不过,武帝时期,地方已设有“郡文学”,如渤海人隽不疑,治《春秋》,武帝时为郡文学[1]卷71。又如韩延寿,燕人,徙杜陵,少为郡文学。[1]卷76据韩延寿本传,其任文学约在武、昭时期。宣帝时仍有文学官,如涿郡高阳人王尊“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师古曰:“郡有文学官,而尊事之以为师也。”⑤可知此时的郡文学官已在执行教师职能了。 元帝柔仁好儒,令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1]卷88,以教授儒学。这里需要对卒史做个简单介绍。卒史,官名,月俸十六斛。汉代,除了三辅地区卒史秩为二百石以外,列郡卒史皆为百石。⑥《汉书·陈胜传》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卒史,曹史也。”⑦即诸曹之史的泛称,掾史之类。汉代郡守属吏分曹办事。《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曾任秦泗水卒史,《索隐》:“如淳按:律,郡卒史、书佐,各十人也。”⑧汉代汲黯学黄老之言,以清静之道治官理民,“择丞史而任之”⑨。可知卒史在汉代、至少在西汉是郡守的主要属吏,当时不言曹。武帝时有一种文学卒史,据《史记》卷一百二十六褚少孙所撰的《滑稽列传》载:“武帝时,征北海太守诣行在所,有文学卒史王先生者,自请与太守俱,‘吾有益于君’,君许之。”是武帝时太守属吏设有文学卒史。又,武帝时期千乘人兒宽,受业于博士,“以射策为掌故,功次补廷尉文学卒史”[1]卷58,秩亦百石。可知文学卒史在武帝时就是公卿、郡国的属吏之一。在出土文物中,汉代有“太守文学卒史”一职。1993年初,连云港市东海县出土尹湾汉简,在《尹湾汉墓简牍释文选》[2]的《集簿(1号)》及《东海郡属县乡吏员定簿(2号)》,记载了西汉晚期东海郡太守属吏的设置情况,其中卒史设有9人,其地位高于属、佐、啬夫等胥吏,9人中就有一种“太守文学卒史”,即郡文学卒史。故文学卒史与《五经》百石卒史均为郡守属吏。 那么,郡文学、郡文学卒史、《五经》百石卒史,三者有什么关系呢? 从三者的秩禄看,《史记·儒林列传》的《索隐》引如淳云:“《汉仪》弟子射策,甲科百人补郎中,乙科二百人补太子舍人,皆秩比二百石;次郡国文学,秩百石也。”⑩郡文学与文学卒史、《五经》卒史皆为百石吏。 《五经》百石卒史与郡文学卒史的关系:从职掌看,廷尉文学卒史主行文书,可以推测在元帝设郡国《五经》卒史之前,郡文学卒史的职掌也应不局限在教育领域。所以,元帝才要特别设置郡国《五经》卒史,突出文学官的授业范围《五经》,与太学的《五经》博士相呼应,加强了地方教育的力度。所以,《五经》百石卒史与郡文学卒史,是同一个职官的不同称谓,只是从元帝起,强调了文学卒史的传授经学的教育职能。但对于《五经》卒史的人员数量等具体编制的规定仍不清晰。 郡文学与文学卒史的关系:由武帝时公孙弘请立博士弟子员的奏请来分析。其一,公孙弘陈明博士弟子“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1]卷88。掌故,太史令属官,主故事(11),而太史令属太常,所以文学掌故又称太常掌故。其二,鉴于公卿属吏及郡国小吏学识浅薄不能宣明“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的诏书律令,公孙弘建议以学习文学礼义者为吏,同时有迁擢留滞的作用。其原则是按照地位高低,补京师所在的郡及大行令的卒史所要选用的小吏,其秩比、学识高于地方州郡。故吏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若不足,则“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郡属”即郡太守卒史。以文学掌故所补的郡太守卒史,即郡文学卒史。又,从前文所引《汉仪》可知,文学掌故所补的也叫郡文学。又如,东海承人匡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又由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而《史记》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记载匡衡补“平原文学卒史”。可知,郡文学与郡文学卒史所指为一个职官,前者是后者的省称。 所以,郡文学、郡文学卒史、《五经》卒史,三者是同一个职官的不同称谓,是郡守的“文学曹”类职官,都要承担地方官学的教学任务,自元帝诏令后,其教师身份更突出而已。 从现有资料看,“郡文学”之名在两汉一直存在。“文学卒史”在东汉基本消失,而其他文学类职官名称屡见于典籍,如郡文学掾、郡文学史等。这与郡守列曹的发展有关,诸曹掾史日益形成,逐渐取代了卒史名号。“《五经》卒史”自元帝以后就没再出现,可能细化为诸经掾史,这在东汉碑刻中有体现,见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