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已六年余,始终热切关注课程改革的人们,仿佛面对一位战斗不息的勇士,在与问题不断展开的搏斗中奋勇前行。然而变革之路依然艰难。缘何如此?原因当然很复杂,但人们采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变革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在不断地鉴别问题、解决问题的紧迫中,人们很少停下来想一想:问题是如何鉴别出来的?又是如何归因的?解决之道是如何构思的?诚如戴维·伯姆(Bohm,D.)指出的,人们往往只重视思维的内容,却忽略了把思维视作一个过程。而对思维过程缺乏自觉往往导致同一类型问题的不断重复出现。这与我们在变革中遭遇的状况何其相似!譬如我们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试图通过解决一系列的“关键”来推动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转变,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评价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学校文化等等。论题常换常新,热点接连不断,可课程改革依然举步维艰。为什么?是我们还没有找到那躲在角落里看着忙碌的我们暗暗发笑的“最最关键”吗?倘若我们依然以这种我们姑且称之为“关键思维”的思维方式考虑变革,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个结论。但我们的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如此天经地义不容置疑吗?富兰在回顾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不断变换的变革主题后指出:“我认为我们一直在打一场最终毫无结果的硬仗。解决办法不在于怎样去爬那座把更多的革新或改革引进教育系统的山,而在于我们需要一个不同的程式去抓住问题的核心,或者说,我们需要一座不同的山。简言之,对于教育变革,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方式。”[1] 可见,改变思维方式的直接结果是改变我们对问题的表征。当我们不断地试图去解决问题,类似的问题却越发汹涌时,似乎就到了我们思考我们的思维方式的时候了。 稍加分析就可发现,课程变革的一些最为根本而又难度最大的问题,实质上都是有关思维方式的问题。例如转变教学信念。富兰认为,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变革至少包含三个方面: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教学信念,而教学信念的变革最为根本,同时难度也最大。“……因为这些变革挑战着个人就教育的目的所持有的核心价值观,而且信念通常都是不甚明确、难以讨论或不被理解的,它们更多的是埋藏在未被表述的假设层面上。”[2] 可见,教学信念实质上是教师对于教学所确立起的一系列具有根本性的思维假定(fundamental assumptions)。这种假定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的。因此,改变信念本质上要求改变思维方式,而改变信念之难实为改变思维方式之难。 又如文化重建。在当前国内外的变革研究中,文化重建(re-culture)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视为变革成功的关键。巴斯(Barth,R.)说:“一所学校的文化对于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影响,比国家总统、州教育部、督学、校董会,甚或校长、教师和父母所能够有的影响更大。”[3] 那么,不改变流行的学校文化,变革必然难以发生。学校文化比起教学信念来,代表着更为广泛的有关教育的思维假定。当前有关学校文化的分析,往往把观念的、哲学的、价值层面的持有作为学校文化的根本。这对于认识学校文化是什么而言是可以的,但对于变革学校文化而言还不够。因为,变革学校文化不但需要知道现有学校文化的构成是什么,还要知道这些观念、哲学、价值等是如何形成的,也即运作于学校文化“后台”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如前所述,一定的思维方式往往对应着同一类型的思维结果,不触及思维方式而试图改变种种学校根本看法、观念,结果只是增加了一些空洞的口号而已。这就如同我们使用计算机,实际上使用的是一系列程序为我们设定的功能,倘若我们只是想享受所提供的这些功能也就罢了,如果我们希望使用与现有功能不同甚至相反的功能,就需要了解运行程序并加以修改甚至重新编写。 因此,无论对于变革活动本身,还是变革所指向的教育活动,在根本上都需要从思维方式的角度予以审视。变革,最终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当然,两者并不等同。前者,也即指向变革活动本身的思维方式属于变革理论,回答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变革;而后者,即指向所欲变革的教育活动的思维方式属于教育理论,回答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教育。综观我国教育变革研究,尽管对两者的研究都需要加强,但后者的研究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启动和深化,如关于教学信念、隐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师文化、学校文化等都有了一定的文献,但关于变革活动本身的思维方式探讨不多,下面试从变革的思维方式角度探讨思维方式的变革。 二 以往的教育变革中,我们所采取的往往是一种线性控制、要素分离、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近代以来以主客二元论、还原论与机械世界观为基础的经典科学思维的产物。 经典科学思维的核心基础是把意识和事物区分开来所产生的主客二元论。主客二元论的产生使得人类摆脱“物我不分”状态的朦胧向往得以实现,完成了现代主体的确立,并催生了主体何以认识客体的认识论问题。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得经验论脱颖而出,赢得事实上的认识论霸主地位。建基于牛顿力学之上的机械世界观成为我们可以获得的权威世界图景。机械世界观把宇宙看作一个按照精确的机械规律运转的巨大的机械系统,通过将这一机械系统还原为它们的组成部分分别加以分析理解,可以获得要素运行所遵循的规律,再利用所谓规律操纵、利用自然,达到人类自身的目的。这一起初应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世界观和认识论很快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促使人们去寻找人类事物中的确切因果关系,并试图以此控制、左右人类事物,包括变革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