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活动的教育学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内容提要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实质上是对人的学习活动的规范、组织和引导,在人的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教育学;活动;教育活动;人的发展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直接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活动。教育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对学生的主体活动加以规范和引导,精心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因此,活动是教育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活动的教育学意义集中表现在活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上。“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人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①本文试图对活动的教育学意义作些分析。

      一、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

      人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特别是生物进化的最高产物,因而人的活动的渊源显然在于自然界发展和进化阶梯上低得多的普通而又简单的物质运动。物质和运动的一般关系也体现在特殊的、具体的人和活动的关系之中,人的活动不过是一般物质运动的特殊的、具体的和高级的表现。“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②同理,活动也是人存在的方式。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③。人的活动是变化着的,人的存在方式也不会凝固不变。人的新的存在方式取代旧的存在方式,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的改变造成的,它意味着人本身的发展,所以活动也是人发展的方式。马克思强调说:“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④

      从个体的角度看,活动也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人们通常认为,饮食是人的生命的第一需要。其实,活动才是人的生命的第一需要。“生命在于运动”,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名言。不过,人们在引用这句名言时,常常是指体育运动或体力活动。但生命不只在于体育运动或体力活动,还要有脑力活动或智力活动。事实上,婴儿从一出生就开始不停地活动(且不说胎儿在母体中的活动),并且不断地扩大他们的活动范围。如果限制和束缚了他们的活动,他们就要哭喊、要挣扎。一旦把他们从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就会格外地活跃,格外地欢乐。这种为争取活动自由的挣扎和得到活动自由的欢乐,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活动的需求和渴望,充分说明了一个根本道理:“人之初,性本动”。这种本性,贯穿人的整个一生,不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罢了。婴儿在解开襁褓时手舞足蹈,小学生下课时欢叫着冲出教室,只不过是最明显的例证。这种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正说明人从婴儿时期开始,对活动的要求就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提高。人正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提高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自身的。

      活动作为人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的本质特征。当我们说“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或“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时,都是就人的活动而言的,都是以人的本质性活动来规定人的本质。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类的特征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⑤德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卡西尔写道:“……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人的突出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⑥人的活动不仅使人作为类同狭义的动物界区别开来,而且使人与人相互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人的活动不仅一般地规定了人类整体的“人性”,而且具体地规定着个体的人的“个性”。

      活动为什么能够规定人的发展?是怎样具体地规定人的发展的呢?我们试以人的思维逻辑的发展为例作一点具体分析。有关研究表明,人的思维逻辑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皮亚杰明确指出:“逻辑数理运算来源于行动本身,因为它是从行为的协调中抽象出来的结果而不是从对象本身抽绎出来的。”⑦在皮亚杰看来,关于对象的物理知识是从主体所作用的对象中抽象(简单抽象)出来的,而逻辑数学知识则是从活动过程本身抽象(反身抽象)出来的。例如,我们摆弄卵石可知卵石是硬的、光滑的、有色彩的,这是物理知识;如果把卵石加以不同的排列(如横排、竖排、排成圆圈),然后再从不同的顺序去数,卵石的数目是确定的,于是得到了数学的可转换性,即卵石总数与排列次序无关,这就是逻辑数学知识。显然,这里的知识不是从卵石本身抽象出来的,因为可转换性不是卵石的本性,而是从我们作用于卵石的行动中抽象出来的。对各种不同结构的行动或活动的反身抽象便形成各种不同的逻辑数学知识,当它内化积淀在主体的意识中时便形成了主体的思维逻辑结构,主体就获得了智慧的发展。

      主体的活动为什么具有内化为思维逻辑的功能呢?原因在于活动是一个动作协调系统。孤立的个别动作,彼此缺乏联系,并不具有逻辑意义。而动作协调系统就不同了。它是由主体的许多动作密切配合彼此关联在一起(例如把某些动作联合起来或分解开来;对它们进行归类、排列顺序等)而形成的。在各种动作协调起来的活动中,“有一定的包含逻辑、一定的序列逻辑和一定的对应逻辑;这些逻辑就是逻辑数理结构的基础。”⑧换言之,思维逻辑就是根源于主体“行动的逻辑”。行动的逻辑转换成思维的逻辑,是通过活动的“内化”来实现的。皮亚杰指出:“实际上活动的内化就是概念化,也就是把活动的格局转变为名副其实的概念,哪怕是非常低级的概念也好。”⑨换句话说,内化就是把外部进行的活动,通过符号,转换成在脑内进行的活动。在这种转换中,外部活动并不是简单的位移和改变形态,而且还发生着一定程序的简缩、概括,从而与一切现实的物质操作活动脱钩而获得普遍的适用性。正如列昂捷夫所说:“所谓内化指的是一种过渡,由于这种过渡的结果,对付外部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的过程转变为在智慧方面、意识方面进行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经受了特殊的转化——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够超出外部活动可能性的界限而进一步发展。如果用皮亚杰的简明说法,这就是‘从感觉运动方面向思维’的过渡。”⑩活动一旦内化为思维逻辑,主体的认识便获得了超时空性,可以达到一个无限广阔的范围,从而为主体的进一步认识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