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教育向来缺乏教育科学精神之因子,因此:

——教育科学要先在教育界普及

作 者:
刘尧 

作者简介:
刘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科所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笔者近年与中小学有较多接触,看到很多违背教育科学的现象。读到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论文,甚至省级重点中学的教育科研论文都有许多与教育科学相悖的东西。仅从我国大中小学及其教职工对素质教育的行为来看,就足见教育科学在教育界普及程度之低是令人忧虑的。素质教育在中小学被曲解为“合格+特长”,本就满负荷的课业再加上各种“特长训练”,让中小学生失去了快乐的青少年时期,课业负担日益加重,由此引发的“教育悲剧”时有发生。素质教育在大学被曲解为“专业+人文”,本来系统的专业知识被大拼盘式的课程模块取代,使大学生学无专攻而成为无明显专业特色和职业倾向的“万金油”。正如中小学有把“全面发展”曲解为“全科发展”的倾向一样,大学则有把各种素质的培养与课程相对应的趋势,搞了“××素质教育基地”。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中小学搞“素质教育周”,有大学设素质教育学院。这种对素质、对教育、对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育、对大学教育的片面认识甚至曲解,只能说明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还有很大距离。教育实践把教育科学当标签,教育科学把教育实践当案例,教育科学之“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教育实践处于融合困境之中。

      教育科学发展的结果之一是教育科学知识与教育实践的日益脱节,由于教育内部分工不同,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与普通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必然存在日益明显的差距。之所以提出教育科学普及,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缩小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的差距、教育科学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这种意义上说,教育科学普及是一种媒介,它能架起教育科学工作者与普通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桥梁,弥合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隔阂。

      教育科学普及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科学素养。就是使(1)教育工作者对基本的教育科学术语和概念有正确的理解;(2)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科学方法和教育科学过程有基本的掌握;(3 )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科学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有基本的认识。因此,普及教育科学知识,让教育工作者更多地了解和接受教育科学知识,仅仅是教育科学普及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教育工作者在增加了自身教育科学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必须了解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科学精神之内涵并把教育科学与教育经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区分开来。我国传统教育向来缺乏教育科学精神之因子,在教育科学普及中对此更应有足够的重视。教育科学业已成为影响现代教育发展的首要因素,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地看待它与教育的关系,势必对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制造障碍。所以,教育科学普及的根本目标还在于使教育工作者能够用教育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和处理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在信息技术日益冲击教育,高新科技日益进入教育领域的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教育再也无法依赖于传统的思想和方法来完成培养人的历史使命。依靠教育科学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已迫在眉睫。这方面我国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同理即使是肩负着提高教育工作者教育科学素养的“教育专家”,对教育科学普及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我国的国情,一方面需要加强有组织的对基本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提高教育工作者对现代教育科学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则需要促使教育科学工作者认识到自己对教育的责任,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的普及工作。教育工作者教育科学素养的提高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在21世纪付出艰苦的努力。为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不仅我们的教育科学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教育科学与教育实践之间,要通过各类各层多样化的教育科学普及来弥合这种距离,而且,我们的国家、社会和家庭都要关注教育科学普及,并从中获得关于教育的科学知识,调整国家与社会、家庭与教育的关系,防止各种“教育悲剧”的发生,保证教育能按教育规律健康地发展。我呼吁,重视教育科学普及,教育科学要首先在教育界普及,并通过教育界向社会普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