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公正是我们时代道德重建的重要基础。“如果人类中的一半人命中注定要沉沦到深渊里,那么即使这种道德的基础建立在岩石上面,它也是不稳固的,因为他们会持续不断地通过愚昧或者傲慢来侵蚀它的基础。”[1] 虽然总体上看,性别公正是社会文化的问题,但也与教育密切相关。学校作为文化机构不仅反映着性别不公正的社会现实,还通过自己的活动过程再生产着这种现实。因此,学校作为具有自觉、自为、超越性质的文化机构,如何通过自己的文化自觉阻断性别不公正的再生产过程,对性别公正的价值追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性别公正的三个维度 性别公正首先要求两性的平等,包括价值无差、领域无界和同等对待。两性的区分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之所以能够区分,已经说明两性不是无差别的,因此性别公正的第二个维度则是尊重差异。将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分别固定在男性与女性上,是父权制社会的一种性别制度,不但对女性,就是对男性也是不公正的,基于此,赋予人们在男女特征的两极间自由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是实现性别公正的第三个必要维度。 1.性别平等 性别平等的首要内涵是价值无差。将两性在价值做出高低、优劣的区分是性别不平等的价值前提。波伏娃指出,“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the essential)相对立的次要者(the inessential)。他是主体(the Subject),是绝对的(the Absolute),而她则是他者(the Other)。”[2] 将女性贬为“他者”、“第二性”是价值有差的一种表现,另一种表现则是将女性贬低为“负面”,将女性视为“不祥”的、坏的,甚至是万恶之首。 两性的价值无差是无需证明的人类价值,人类历史上之所以长时间存在着两性的价值等级,实际上是为了维护男性霸权的需要。男性通过在价值上贬低女性,使女性弱化,进而达到维护自己强者地位的目的。对两性做出价值区分需要找到证明和依据,历史地看,这种证明和依据往往是生理差异,“首先是从生理差异导向社会差异,然后是社会差异产生价值关系,价值关系引出不平等观念。”[3] 男女两性存在着明显的生理差别,这成了“性构社会”(男性与女性的角色都是社会建构出来的社会)[4] 区分两性价值的“自然依据”。生理差异与社会分工相联系,导致男女两性的社会差异,而社会差异则成了对两性做出价值区分的社会依据。 人类活动是分领域的。从古希腊开始,人类活动的领域就被分为管理国家的公共领域和处理家庭事务的私人领域。从性别平等的要求出发,人类活动领域无论如何划分,都应该平等地向两性开放,不能为特定性别设置障碍和限制,也就是说“领域无界”。但将人类活动两分的目的之一就是对两性进行区分,为女性进入公共领域设置障碍和限制。从古希腊开始,公共领域就成了男人的天地,因为“男人的美德就是管理国家”;女人则被圈钉在私人领域,因为“女人的美德是治理家庭、料理家务和服从丈夫”。[5] 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领域有界”都是实现性别平等的主要障碍之一。 同等对待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公共领域,二是私人领域,三是社会心理环境。公共领域曾经是女性的“禁区”,女性在这一领域的平等权利被长期剥夺。所以女性主义运动的首要任务就是争取公共领域的权利,比如平等的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经过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女性在政治权利的争取上获得了巨大进步,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起码在法律上承认了女性拥有平等的政治权利,但女性仍然被隔离在财富、权力和地位之外,在公共范围的所有领域里妇女都处于被隔离或从属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女性被圈钉在私人领域里,但在私人领域,女性也并没有平等的权利,米利特指出,家庭是男权制的主要机构,是男权制社会的一个主要单元。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性别分野的社会,性别化的观念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可以想见,即使是一对双胞胎的男孩和女孩,他们在家庭、社区和学校生活中所面对的社会心理环境有多大的不同。如果说公共领域实质性的平等对待仍然任重道远的话,私人领域的平等对待就是刚刚被提起,而社会心理环境上的同等对待则是最艰难的任务。 2.尊重差异 在社会学中,性(生物性别)和性别(社会性别)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指男人和女人身体解剖和生理学方面的特征,后者指男性和女性之间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区分,使性别差异成为很多女性主义学者所避讳的一个概念,因为性别差异是最容易被男权社会所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的概念。但两性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不容否认。静态地看,性别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承认、绕着走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关键是如何理解、如何解释。 虽然长久以来不断有人为性别差异寻找生理依据,但这种努力看起来并不成功,因为“还没有被把生物力量与人类男女所显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联系起来的机制的证据。认为个体只是依据某种先天性倾向进行活动的理论,忽视了社会互动在形塑人类行为上的重要作用”。[6] 即我们天生有性,但并不是天生而有性别。社会认可的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手段传递、灌输给个人,比如,小孩接触到的玩具实际上就在强化男性和女性特质的差异,因此,每个人的性别认同都是通过潜移默化地学习而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