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阿奎那与西方20 世纪美学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志庆,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原文出处: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托马斯·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阿奎那继承传统的美学思想,是中世纪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而,是后世美学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通过马利坦的“新托马斯主义”和巴尔塔萨为代表的“神学美学”,可以看出阿奎那美学思想在20世纪的影响和价值。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7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5-0143-08

      中外学界对西方中世纪伟大的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25-1274)在神学、伦理学等方面的贡献给予了深入研究和高度评价。但学界对他的美学思想的重要性一直以来认识不足,因而较少研究。本文试图阐明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基本倾向和其神学与哲学立场,在此基础上,论证阿奎那美学思想在20世纪的影响和价值。

      作为神学家,阿奎那在著作中论述美的问题、艺术问题,是出于他的神学哲学体系的需要。他没有写过美学专著,但他在很多著作中讨论了美及其相关问题,尤其是他晚期的代表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阿奎那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学说(hylemorphism)。作为既注重思辨逻辑,又注重经验世界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区分了逻辑意义上的实体和现实意义上的具体实体。具体实体由形式和质料构成。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质料”,是事物的元素,是一种潜能的存在(可能性);形式是事物的实体(决定这一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东西),是规定性的现实。质料,作为潜能,就是还没有实现的现实;形式,作为现实,就是已实现的潜能。质料不能获得形式,则不能实现自己;形式没有质料,也无以存在。[1]

      阿奎那全面接受并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阿奎那认为,形式与质料的结合构成具体事物。比如一间房屋。“在建筑师头脑中,一间房屋的形式,就是建筑师理解之后,根据同这形式的相似性,用质料建筑房屋的那种东西。”[2](第88页)这就是说,石头、木料等是房屋的质料,当建筑师用它们建成房屋时,它们就是房屋的形式。形式在质料之中,普遍在个别之内。只有上帝是自为自在的纯形式,“形式之形式”,除此之外,世上万物,即经验世界的一切,都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不存在没有质料的形式,也不存在没有形式的质料。事物具有普遍性,而普遍性只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因此,存在的只是具体事物,而没有“一个普遍的东西”独立存在着。事物的本质就是形式与质料的结合体,即实体,比如人,是灵魂(形式)和肉体(质料)的结合。没有灵魂,不能成为人;而灵魂只能存在于肉体之中,体现在肉体的认知活动等行为之中。这样,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上,阿奎那借助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说,突破了传统神学排斥肉体,只承认灵魂是人的本性的桎梏,从而强调了人、事物的物质性、现实性。需要指出的是,出于神学本身的要求,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作了一些修改,如在共相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虽然神圣实体(神)没有质料,不属于经验世界,但依然是个别的。阿奎那一方面强调共相存在于殊相之中,同时又承认共相的实在。他说:“要把形式从个别的感觉印象中抽象出来。对有关物质真理的思考使我们获得关于精神的真理。”因此,他提出共相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与普遍性概念在一起的和存在于个体之中的。[2](第425-430页)这样,阿奎那就将上帝的必然性、无限性与一般事物的偶然性、有限性区分开来了。创造性形式没有质料的限制。这个不受质料限制的形式,是纯形式,是第一的,最完善的,绝对的。这个赋予万物以形式、以统一秩序的“第一”,“形式的形式”,也就是唯一,即上帝。[2](第48页)

      阿奎那的神学立场和哲学思想,决定了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决定了他对超验美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他对超验美的认识与美的形式、美的经验、美的具体存在联系在一起。因此,阿奎那的美学思想表现出超验性与经验性的统一。美是超验的,超验的美就是善。在本体论上,美善同一。上帝是善(本身),是美(本身)。但超验的美必须显现自身,成为可见的、可感的,因而具有经验性。在认识论上,美善不同。从主体角度讲,善涉及欲求,美使人愉悦;从客体角度讲,善是目的因,美是形式因。作为形式因的美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整一或者说完善;第二,比例或者说和谐;第三,鲜亮或者说明晰。①

      总之,美的超验性与经验性的统一意味着超验的美赋予具体事物以美的形态,令人愉悦;可感的整一、比例与光亮是超验的美的显现,让人能够观照。整一和比例印证着上帝创造的因而完美的宇宙秩序,鲜亮印证着用光象征的上帝形象。在这种统一中,超验的神具有了形式因的性质,具有了可感的美的形象;经验世界的美获得智慧的光照,具有了超验性,成为真正的美。让不可见的善成为可感的美,让可感的事物趋向超验的美,这正是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追求。明确提出美的条件并从超验与经验的统一中加以阐发,是阿奎那对西方美学发展的独特贡献。

      从美学思想发展的角度看,对前,阿奎那继承了传统的美学思想,同时,全面而系统地表达和总结了中世纪的美学思想,使之达到最高峰。几乎中世纪讨论到的所有美学问题在阿奎那这里都能找到有关论述,而且是更加完备的论述。对美的问题的全面而体系化阐述,使阿奎那成为中世纪美学当之无愧的代表。因此,可以说,阿奎那是中世纪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阿奎那之后,经院哲学继续发展,而经院美学却几乎中断。经院美学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停留在阿奎那的水平上,没有人超越他。对后,阿奎那的美学追求和美学贡献,使得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近代美学和现代美学发展中都具有重要意义。阿奎那美学思想与中世纪和近代美学的关系,笔者另文论述。阿奎那与20世纪美学思想的联系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新托马斯主义”和神学美学。前者是一种哲学思潮,但有关美学和艺术的论述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后者是一种神学,但富有美学意义。

      先看新托马斯主义。法国的雅克·马利坦(Jacques Maritain ,1882-1973),埃廷尼·吉尔松(Etienne Gilson,1884~1978)是著名的新托马斯主义者。②吉尔松是欧洲中世纪哲学研究专家,推崇阿奎那的学说,视之为“永恒哲学”。他在其1957年出版的专著《绘画与现实》(Painting and Reality)中,讨论了中世纪和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在对阿奎那学说的研究中,较多地从美学和艺术角度阐述阿奎那学说的是马利坦。马利坦一生以传播阿奎那的思想为己任。他以丰富的著述,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和文学等诸多方面对阿奎那的学说进行了全面的现代阐发。在他的《艺术与经院哲学》(Art and Scholasticism)中,马利坦讨论了艺术与基督教的关系。其中的第五章“艺术与美”(Art and Beauty)以完全赞同的态度论述了阿奎那美的超验性、美的三个条件等观点。有学者认为,阿奎那对马利坦的神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美学和艺术思想都有全面而巨大的影响,因而马利坦的著述没有多少新的创见。然而,通过《艺术与经院哲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等专著可看出,至少,在美学思想和艺术观念上,马利坦并不是完全重复阿奎那的学说,而是有所发展,有所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