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的探讨 思想的交锋

——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晓芳(1977-),女,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硕士生,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作品研究。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0-5374(2002)01-0128-02

      2001年6月27日至29日,美国西东大学亚洲研究所、《文艺研究》杂志社、《文艺报》社和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在武汉联合组织召开了“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30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就流行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生、发展状况及其相关的课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与会者从宏观上对当代流行文化这一命题的产生展开了细致深入的讨论。他们分别从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心理、商业价值观念、宗教价值观念等不同角度来剖析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概括,总结出当代流行文化的特征。

      从政治文化心理角度来看,论者以20世纪80年代末的“政治事件”为线索,剖析了当代中国特定人群(知识精英阶层)政治心理的微妙变化与流行文化的紧密联系。与会学者认为,正是“政治事件”迫使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心理及角色边缘化,其重思想、重政治的所指叙述逐渐式微,这为重感官的流行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艺术发展史来看,商业价值是文化中始终存在的一个因素,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和重要性有所不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社会日益形成规模,文学、文化正在经历最显著的世俗化过程——在艺术中商业价值逐渐呈现为显性的因素。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被纳入商业视野,而且形成了这样一套规律:商业价值含量越高的文化产品,就越流行越畅销。而有些学者则着眼于流行文化中的宗教价值观念,认为自佛教的禅理进入当代流行文化,化为文本,丰富了宗教文化意义,坚守了人关于本质存在的浪漫激情及想象,巩固和提升了流行文化的品位。

      学界在对流行文化进行种种评说时,都意识到它的发生、发展、繁荣是时代风潮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现象,因而对它做出了各种反应;与会者在深入剖析其成因后,就流行文化的内涵及特质达成了共识。一,它消解了传统文化中的层阶,否定了文化等级中的高低雅俗之别,从而使流行文化有可能在现代生产方式上建立自主的运行规则。二,流行文化在经济体制的参与下,运用商业手段,转换人文思想资源,满足了公众希望舒缓压力的心理诉求。三,破除了精英阶层对知识言说的垄断。知识的惟一性与事实的惟一性不再等同,知识的合法性重新被纳入无意识欲望的个人感受中,被纳入非理性原则中。四,流行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逐级提升式管理,建构了一夜成名的流行文化模式。五,流行文化可能会消除不同地域、民族间的差异。

      对新时期以来的流行文化思潮,与会学者在热烈的学理探讨中,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关注。

      有的学者在开阔的全球文化背景中,回溯了新时期以来流行文化思潮,并对20年间中国流行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新时期以来,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和大众文化话语三者之间虽不乏有争夺话语空间的冲突,但更多的是彼此互动的关系。流行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开放态势:文革后源自台湾校园歌曲的流行乐,20世纪80年代来自欧美的摇滚风,及90年代的“行为艺术”。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这时期流行文化发展的精神特质与纯文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均从轻松单纯的情绪表达过渡至浮躁焦灼的现代主义情怀;而在当下,二者的发展又都在经历一个粗鄙的随意渲染期。

      针对文坛上日益增多的“作家明显化”现象,有的学者认为在当下社会中,明星逐渐取代了作家的中心地位,文学正走向边缘。在商业媒体的操作下,作家与明星的双重身份可能被定位在同一主体身上。他们或是得到主流文化权力层认可的奖项,或是向流行文化投降,最终以流行文化的方式来对待文学事业。评论界由此思考一系列问题:纯文学的创作是否会沦为流行文化的附庸,性别、外貌与文本的成功是否具有逻辑联系等等。

      长期以来流行文化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评论界习惯将其与后现代社会固有意义的衰减、无深度、想象力的死亡、无个性联系在一起。而与会学者认为,当下流行文化的研究焦点不是它与精英文化的雅俗之争,而是要审视是怎样的文化空间才造成不同历史阶段雅俗的不同定义。当代流行文化的第一个高潮就源自于对电视的操作。电视提供大面积的传播平台,它在尊重大众的名义下将受众诱入自我迷失之境;电视中的广告,又来自于商品中的流行文化,电视的消费性、复制性、集体狂欢性构成了流行文化发展的内动力。而因特网——这一新兴的现代媒体传播方式,以自己的方式构造当下文化空间的新场景,同时给予受众更大的选择权和控制权;正是借助网络这种现代电子传播手段,流行文化实现与高雅文化的合作,呈现出双向开放的文化模式。同时与会者意识到,电子媒体在走向大众民主的同时,也在日益扩大它的权力与影响。

      从全球化文化研究语境角度来说,语言在上个世纪从文化制作的至高点跌落下来,文化制作转向以图像制作为发展方向,在图像的统摄下,大众文化、电子文化、图像文化的界限日益模糊。在这种文化格局中,以语言为媒介的传统纸质文学逐渐边缘化。但与会学者认为,文学是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其永恒主题是对人存在的关怀和意义的追问,为人的精神诉求提供广阔的空间,以语言为核心构成的传统文学比起其他文化样式,更与人的精神世界紧密相联。因而从长远来看,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化必定会形成文化生态的互补与平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