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徐华 

作者简介:
徐华 华侨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2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华侨大学、福建省古典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华侨大学中文系承办的“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元月5日至7日在福建泉州国立华侨大学举行。六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专著一部、论文四十多篇。与会专家主要就“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的互动关系”、“中国思想史对文学史发展及特征的影响”、“具体的学术思潮与断代各体文学的关系”、“思想家对文学家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首先,“文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是本次讨论会的核心议题。大家普遍认为,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研究文学史是不可能剥离其思想内涵的,研究思想史也不能离开文学这一重要的表现形式,这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特异于西方文学、思想之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明认为,中国人的理性意识起步很早,“诸子”走在“文学”前面,因此决定着中国文学史的内容与其背后强大的信仰结构是互相协调的。中国两千年的哲学理念、思想文化始终控制着文学的内在精神。与其说文学家影响思想或受思想影响,不如说文学创作被强大的思想力量吸引过去,被精妙的哲学光芒罩盖在内。复旦大学教授蒋凡从思想史与文学史、思想与文学两方面的互动关系的角度,认为文史哲相通应被作为文学史研究者的优良传统保存下来,搞文学史的人只就文学论文学,便不会深刻;文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则是要研究人的思想个性。从先秦诸子之学到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中国文学的风格体式不仅被思想所影响,而且文学本身便是表达时代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华侨大学教授许总认为:中国传统学术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文史哲不分,多学科通融,无论是纵向上的儒、释、道思想,还是横向上的先秦诸子学说、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都对各个时代、各种体式的文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思想史的角度,可以使文学史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厦门大学教授吴在庆、讲师李菁进一步从理论层面,对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的关系加以具体解说,对思想史、文学史所包含的范畴,二者之间发生关系的方面及深浅程度作了深入的解析。笼统说来,思想史对文学史是有影响的,但不同的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具有疏、密、深、浅关系的不同,即使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时期对文学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文学史的思路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地衡量各种思想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作家所产生的影响,并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来。山东大学教授袁世硕从文学史的角度,指出思想影响文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主要表现有:一、思想不仅影响文学,而且多渗透在文学中;二、思想的革新是文学演变的内在驱动力;三、文学表现思想有多种方式,因此造成了文学现象的多样性;四、复杂的思想影响文学,也会构成文学作品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袁先生认为一部作品中同时存在相反向的主题,是普遍的现象。以前文学批评中习惯于总结一个中心主题、分析一种风格的做法只能使文学作品丰富的感性内容简单化、概念化,应该改变。

      同时,与会学者也认识到,强调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的密切关系,不能忽视文学本身的主体地位。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乔力指出,文学史与思想史的互动应该表现为不平衡的状态,应以文学史的研究为核心内容,思想史只是文学史的外在介入。思想对文学的介入包括社会背景、社会功能的影响,也包括“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内在要求。但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其他都是基于此而展开的。因此文学史研究的途径应是由内及外,即由文学内在结构形式、审美内涵来发掘它的思想内容,应淡化就文学的语言结构进行思想史研究的方法。河北师范大学教授许建平认为,文学史的研究应该从文本研究来看文学家的思想,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应有一个基本路径,就是由内到外,这条路径可以概括为由结构、语义到心理结构到审美形态再到所处的历史文化结构。

      从学者们的发言来看,指向了一个基本认识,即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但并不是两点的互动,而是两个平面的交叉,因此两者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有深有浅。在具体的文学研究中也应恰当的把握其间的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之间这种影响关系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文学研究失去其自身的特性,文学研究仍与思想史、哲学史和历史学研究有着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学研究有自己的路径、要求甚至独特的话语系统。

      反过来,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思想史与文学史的互动关系,除了表现在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方面以外,同样表现在文学家、文学作品包括文学史在思想史上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起过什么样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扬忠认为,一般人都谈思想史对文学史、思想家对文学家、思想对作品的影响,文学作品、文学家对思想界和思想家的影响却很少被论及。二者之间很显然是一种双向互动而不是单向影响的关系。杜甫、苏轼,包括鲁迅都是文学家影响思想的典型例子,他们虽然算不上有抽象思辨的哲学家,但通过文学形象,表达出的却是更丰富、更深邃的思想魅力。这和我们民族注重情感、感悟性强的思维方式有关系。然而这些以文学家著称的人在思想史上却往往被忽视。究竟文学家对整个中国思想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相信从思想史的角度会重新发现文学家的许多东西。

      除此之外,一些学者则站在思想史的角度来审视文学史的研究,同样颇具启发意义。南开大学教授葛荃指出,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结构的总体特征是政治性,包括君权、父权、伦理道德崇拜三者的相互配合与支撑,这一思想体系制约和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思维,也在制约着中国文学想象力的边界,比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离经而不叛道,体现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传统思想的内在制约。基于这种传统政治价值体系对文学的介入,文学方面应该注意在总体思想关照下作细腻研究,才不会失之于琐碎。同时应强调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文学史家的眼光和思维应该超越于传统政治价值的约束,从古代文学作品中获得个体的人的深刻反省与精神超越。北京广播学院教授张晶也认为,思想史是多层面的综合体,并不仅仅是理论的纯粹的哲学表述形式,哲学上的“理”是逻辑的结果,文学中的“理”则是审美的结果。在审美的层面上,哲学史与文学史实际上是相互契合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