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和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举办的“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于2002年4月24-26日在重庆市重庆大酒店召开。来自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着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区域文化与全球化、重庆文化与文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 一、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面对近年来出现的“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角度,胡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区域文化的现实性集中表现在其赖以存在的客观地域环境和人文政治环境,而后者对区域文化的影响更为直接而明显,所以,“区域文学”的研究具有不容置疑的价值和意义,其重要性正在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何西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地域文化”这一概念指称了物质的、制度的、精神观念的诸多层面的诸多因素,诸多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不平衡的。地域文化进入文学的途径通常有三:一是描写对象、二是作家主体心理、三是接受者。这3条途径的功能是不均衡的。吕进教授(西南师范大学)指出“区域文化研究”既要注意其研究的现实意义,又要注意其方法论的意义,同时,在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容易出现偏颇的“自恋”心态须加以克服,将文化概念任意“泛化”的现象也要尽量避免。周晓风教授(重庆师范学院)认为“区域文学”和“地域文学”在概念上仅一字之差,然而是有区别的,“地域文学”被认为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也是一种更强调回溯过去的文学;“区域文学”则是“人为的”社会行政体制下的文学,更是一种面向现实和未来的文学。郝明工教授(重庆师范学院)认为区域文化是民族国家之内在特定时期与环境中存在着的,拥有意识文化、地区文化、地缘文化、民族文化四大基本构成要素,并且具有着意识形态主导性、行政区划限定性、人文地理稳定性、民族归属独特性这四大特征的阶段性文化现象。许志英教授(南京大学)强调“区域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不可小化。徐明德教授(贵州大学)认为研究区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不能仅止于发现某种民俗民风被写进作品,而要敏感于区域文化对作家心理的浸濡影响,转而如何经语言形式表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二、区域文化与全球化趋势 文学的区域性研究显示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中表达自身存在的紧迫愿望。但是另一方面,同现代化进程按接而来的全球化趋势,又使人们不能完全无视后者的文化影响。李敬敏教授、杨星映教授(重庆师范学院)从文化文学的特异性分析区域文化的不可替代性质。认为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导致文化的全球趋同。樊星教授(武汉大学)概括“当代地域文学”的繁荣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一是展示了当代作家的地域文化意识;二是显示了地域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民族性的绚丽多姿;三是推动了不同文体的互相渗透。黄良教授(重庆师范学院)认为应该充分注意到文学这种精神文化对地域的超越性质和审美性质。赵新林副教授(重庆师范学院)认为具有实证主义色彩的文学地域说的理论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为这一理论过分倚重文学的实在性,容易把文学研究变成民俗学或地方誌的研究。曾永成教授(成都大学)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为,文化的生态本性要求以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区域文化及其文学的问题。对区域文化个性的考察应特别重视人格文化这个核心,区域文化的进化与进步根本上乃是人格文化的进步。凌宇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认为区域的与民族的某些东西如果要消失就让其消失,另外有些东西渗入到民族骨髓之中却不可能消失。王本朝教授(西南师范大学)认为,“区域文学”研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来重点思考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问题,是种新的中国文学研究思路。 学者们强调,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人性处境和人性生成至为关注的文学,应当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三、重庆区域文化与文学 这次会议的另一重要成果,是对西部特别是重庆地区的文化与文学的历史、现状与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 靳明全教授(重庆师范学院)在发言中回顾了重庆抗战文化历史,认为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文学具有明显的战时性特征,该特征表现为鼓动性、攻击性、报告性和通俗性。正因为重庆文学作品表现了上述战时性特征,所以,它很快成为了抗战文学的主流。同时,抗战时期重庆文学的战时性特征又具有历史局限性。王保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抗战文学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精品力作较少,与同时期世界文学相比差距较大,值得思考。吕进教授、梁笑梅(西南师大)认为重庆文人常“倾向世俗化的情趣”,“方言剧把本来最没精打采的事写得笑意盎然,从琐碎的、平庸的、支离的生活中提炼内蕴的感动,为缺乏幽默的精明时代带来一道阳光,逼视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无聊和无奈。”李丽教授(重庆师范学院)围绕小说《红岩》的原形素材以及对《红岩》阅读接受的分析,认为红岩文化是重庆区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鲜于煌教授(重庆师范学院)认为,杜甫诗歌受黄河、长江三峡地区文化的深远影响,其三峡诗歌数量多、质量高,在内容形式上皆有独特之处。谢真元教授(重庆师范学院)对藏戏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了专门的论证,认为浓郁的宗教精神是藏戏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藏戏艺术与藏传佛教有不解之缘。彭斯远教授(重庆师范学院)认为,以西部的地理山川、民情民俗、历史演变和人文景观为题材而创作的文学,都属西部文学。邓阿宁、易小松、包晓玲、刘克副教授和杨小青等人对三峡神话传说、重庆丰都鬼城文化、湘西地域文学特征、中华文学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女性文学等提出了颇具启发性的见解。 与会者相信,经此次研讨会后,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学术研究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