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胥黎曾预言文化的灭亡——在这个世界越来越技术化、功利化、物质化的情势下,人们不想读书,不想知道真理,文化成了滑稽戏。这或许并非危言耸听,至少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深度的世俗化和广泛的民主化正在销镕经典的、严肃的文化艺术,比如,近些年新闻的扩张和小说的衰微便是明证。 追根溯源,无论中外,小说的出身都应该是平民的或大众的。它诞生于街巷传闻、讲话故事,和萌芽时期的新闻有着天然的血脉联系。迨至成熟,小说与近代新闻事业又有着共同的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印刷术的发展大大拓宽了叙事文本的题材和市场,促进了小说和新闻的发展及相互影响。后来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和社会的发展变迁,小说与新闻的性质与功能渐行渐远,逐步产生了分野,小说更强调其文学性、文化性,而新闻则更侧重社会性、现实性。 在我国,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掀起了国人办报的第一个高潮,认为新闻有“去塞求通”、“益于国是”的功能,能承担监督政府和国民向导之职,新闻作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工具正是肇始于此。此后梁启超又发动“小说界革命”,使小说从“琐屑之言”迅速提升到“国民之魂、正史之根”、“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直至今天,小说和新闻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规定性: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形式①。新闻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且对公众有知晓意义的事实的陈述②。 二者都强调叙事,都包括一系列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事件。不过,小说是文学,而文学是人学,因而小说的核心是写人及人的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新闻属于事学,侧重于对现实社会中新近发生事件的叙述。小说根据审美的要求,安排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可以写虚构之事;新闻则根据真实要求严格区分真与假、有用和无用的事实,廓清重要与次要的事实、具体与概括性的事实。小说借助叙述,行使对社会文化的批判和对人生意义思考的责任,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说是“存在的勘探者”③;新闻通过陈述事实的最新变动,监测环境、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用普利策的话说是“船头的瞭望者”。总之,在日益明显的分化中,小说逐渐发展为严肃文化的代表,新闻则演化为现实社会不可或缺的大众文化载体,尤其是现时代,新闻借助于多种媒介和高新技术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流,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其影响是空前广泛和深刻的。伴随着新闻迅速扩张,小说的阵地越发缩减,影响也日渐式微,终致原本规模就不大的小说读者群产生分化,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彻底的新闻受众。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的发展使文化环境和文化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就世界范围而言,后工业时代以消费主义为基本精神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的泛滥,导致了人们丰富的精神生活变质为以官能刺激为主的心理满足。普通大众对现实的、当下的事实变动怀有更大兴趣,而新闻的通俗性、普适性和时效性带来的短暂而快速更迭的消费快感恰好迎合了现代人的文化冲动;反过来,新闻信息的大规模的复制和巨量传播也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判断,继而又推动了大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如今社会转型、信息化进程加速、人们生活节奏快速变化、社会交往日益频繁都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在这个多变的时代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正是当代人强烈、多元、巨量的信息需求催生了新闻业的急剧发展。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新闻的功能被弱化为宣传工具,甚至一度沦为政治的奴仆。相比之下,小说享有更高的声誉并在文化生活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小说也受控于当时的政治话语,但毕竟比充斥着空话套话的“新闻”多了一些审美因素。90年代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新闻传受双方的心理取向和价值追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闻事业新一轮的深化改革——新闻理念、新闻业务和新闻产业的大发展使新闻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力量的推动下,新闻迅速成为强大的文化样式而渐渐夺取了小说在文化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失去了读者的回应,小说的园地也就萧条冷落了。 二、新闻大举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硬件趋硬、软件趋软。新闻硬件是指新闻传播的技术、设备等物质条件。新闻改革尤其是新闻传播事业的产业化运作导致新闻事业的发展与竞争,要求新闻传播更迅速、更便捷、更广泛,各家新闻媒介纷纷更新设备,新闻传播技术和手段也日新月异。以我国报纸为例,早在1992年主要报纸都采用了激光照排技术并实现了编、采、发微机控制处理,不久又建立了大型集中式编采平台,还实现了彩色电子印刷:电子媒介方面,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卫星传送、多路微波、无线传播、有线接收等多种传输方式并存,相互补充的广播电视覆盖网络。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各新闻媒体不仅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且经济效益增长率位于各行业前列。正如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信息”,媒介的革新发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内容。 新闻的软件是指新闻理论观念、新闻事业管理体制、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等主观意识方面的条件。相对于新闻传媒硬件的不断升级,软件则日益趋软。这方面,新闻实践以其灵活性、探索性一直走在理论前边,从而不断颠覆传统、推陈出新,带动新闻理论跳出固有的学科边界,广泛吸收社会学成果,如传播学、心理学、文艺学、哲学等等,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逐步构建新的理论框架。新闻写作也开始融合散文与小说的技巧,注重挖掘新闻的趣味性和反映生活的深度,出现了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新的新闻体裁,在对待新闻的时效性上,强调渐变的、周期性的;在对待新闻准确性上,调和了事实的含蓄和模糊色彩,而且还融入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在对待新闻叙事的严密性和客观性上,更强调故事性、叙事的松散化、细节化和视觉化,如新新闻、大特写、现场新闻等,即使硬新闻也作软化处理。越来越多的新闻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生动活泼的叙事,精练简洁的对话、戏剧化、幽默感的情节与细节,新闻更注重表达个人感受与体验,挖掘情感因素和深层意蕴,展示人性的真善美。对此,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认为:以艺术写新闻才能高于事实,这是高智力活动④。的确,这些新闻作品已跳出传统新闻观的郁囿,摆脱了单一的政治语境,对原始事实进行了更广的甚至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开拓。尽管软化的新闻混杂着各种声音,有精英的悲悯与批判、有平民的欢笑和叹息、有市场的鼓噪与吆喝……但它的鲜活性和现场感是夺人耳目的,同时也宣告了新的新闻写作观:新闻已不再单纯的是对某一事件孤立客观地叙述,事件也不再是新闻的核心,而成了新闻的由头或诱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