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高等院校《艺术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基础理论课程,列入了国家重点项目。国家教委因而决定成立主编负责制写作组,撰写一部新型《概论》,供卫星电视高等教育美术专业教学之用。这一筹划设想本身即孕育着大胆改革之举。 1988年秋,国家教委方面到中央美术学院商洽聘请主编事宜。按照院级领导推荐,决定特聘孙美兰教授担任主编。孙美兰出于专业性、学术水平等方面的考虑,遂邀请中央戏剧学院从教文论、艺论多年的仇学渊先生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从事乐论、艺评多年的孙幼兰先生共商大局。出于强化《概论》新体制、新观念、新格局的考虑,孙美兰随之推荐并力争当时尚在美院美术史论系攻读硕士学位——由孙任导师的研究生钱志坚作为写作组正式成员参与这项工作。俾使青年学者在撰写本学科基础理论教材的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其才智和理论思维、表达方式的灵敏度;同时又作为“中外美术比较”主攻方向教学的一部分,使其得到“现身说法式”——“一超直入佛来地”的磨炼和提高。这一请求终于获得国家教委破格批准,一个兼容美术、音乐、戏剧为一体的四人写作组,通过严格审核成立了。 按照为来看新学员、新学年备好新型基础理论教材的需要,《概论》写作任务须在三个月内完成,时间异常紧迫。高等教育出版社具体统领教材写作和出版。《概论》提纲通过后,即进入集中写作阶段。大体在次年1月底全书初稿完成。主编统修、整一化, 而后由各章作者分别定稿;最后在此基础上,统核注释、统核图例、统核体例结构、统核艺术专用词汇及文字规范。3月中旬, 顺利地将全书清稿交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编室,听取意见,多次探讨研究,由主编对书稿中某些重要理论问题的阐述集中修定、全面通观,力求揉为一体。经文编室领导人彭志平、郑惠坚二位先生终审、付梓。1989年7 月出书——一部召唤艺术新天地的新型《艺术概论》诞生了。其封面装帧是设计家邵柏林、王卓倩伉俪共同的大手笔。它以简洁的形、对比强烈的色、以古体“艺”字的人形化,表达著作的新的人文、自然与时代审美意向的精神内涵,赏者赞曰:“一书在手,心旷神怡”。首次印刷8千册,供不应求, 当即加印1万册。此后,每年必增印1~2次,每次增印至少1万册。到1994年6 月,即第5年,印书累计达11万册以上,为同类出版物之首。 与《概论》一书面世同步,国家教委任命由张大安先生主持,拍摄一部《艺术概论》卫星电视教学录相片。1989年3 月下旬开始准备工作,7、8月份大暑期间进行《艺术概论四十讲》的拍摄工作。 赶在同年9月1日新学年秋季在“国际卫星中国教育电视台”首次播出, 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当年,卫星电视教学主持人预计,今后每年秋季开学播放一轮,持续播放6年。经过验证,此意不差。而全国众多高等院校、 大专美术系,乐意自选这部《概论》教材,以致因本书经常脱销,千方百计致函主编,要求设法成批或单独购书。这就超乎张大安先生预计之上了。 卫星电视教学,主讲人经“授课资格”审定,教学15分钟讲授试拍通过,作了分工:第一章(6讲),主讲人孙幼兰;第二章(8讲),主讲人仇学渊;第三、四、五、六章(26讲),主讲人孙美兰;期末总复习辅导讲授(4讲),主讲人孙美兰。 全套卫星电视《概论》教学片由邵镛先生主持的摄影组承担拍摄工作,总计44讲,每讲50分钟,工作量很大,超过高等美术院校《艺术概论》课程全学期授课量饱和点。由于主持人邵镛先生精通影视拍摄专业,责任心强,由于主讲人由作者本人和主编分担,在卫星电视教学片摄制过程中,又继续充实了一系列图象及音响教材,突破了书籍教材的某些局限,补充其不足,尽其所能发挥视听通感及心理美学教育综合效应,因而使艺术理论教学本应具有的魅力得以显示出来,命名新型“课堂”,有声有色,生动活泼,使“静观”的教科书与“流观”的录相片同步互补,相得益彰。这里还要提及的是,教学背景与标志设计,采用西方古希腊建筑柱式与东方古中国文字“艺”的自然贴近与交合,结构意象;于庄重典雅中,创造了新意流荡的现代空间,颇具匠心和现代意味,它的设计者是中央戏剧学院留校硕士研究生、青年教师刘杏林先生。 高教出版社的新型《艺术概论》为什么受到读者超乎寻常的热烈欢迎?其“新”又新在哪里?试从以下几方面思索: (一)教改中的突破性尝试 (1)整体结构的变革是一次大胆突破。全书主旨, 意在紧紧把握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律,这一主旨,必须贯穿于相应的整体结构之中,结构不变,其意难张。变革整体结构,这在《概论》教材中是首创,是新时期对艺论学者的召唤。例如,第一章,专门探讨了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艺术形态的物化结构、符号体系;艺术形态的构成关系;艺术形态与艺术家主体世界诸问题。在第三章中探讨了什么是艺术作品;艺术语言问题。在第五章,在艺术创作中深入揭示了中外艺术史直到现状,已经存在的最主要的四对矛盾着的创作方法、图式和语言、语系,已经存在并继续拓展演进着的艺术多元化格局。总之,艺术本体的内在规律如同遍布人体里的大小血脉、微细管那样通达全书各个章节,意在使全书充满艺术理论新的生命力与魅力。 (2)变“泛论”为以美术作聚焦点,是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方法论”还注重多向交叉比较、如中西比较、绘画与音乐比较,在两相比较中相辅并行、解析论述,形成本书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由授课对象主要为美术专业大学生所决定,也由艺术形态的内在关联所决定。时间与空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又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两个界域。不能想象没有时间的空间;也不能想像没有空间的时间。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在相对的“动”与“静”的关联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依存关系,且由于艺术的“意”化与升华作用,语言魅力的作用,竟至将时间与空间交织为多面的“魔方”与多棱的“魔镜”。19世纪下半叶,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同时代画家雷诺瓦的《少女肖像》,就是时空艺术在这种奇妙关联中,能引起心理感应相互转换、妙趣无穷、极富启发性的实例。当代中国画巨匠陈子庄说:“用笔如弹琴,……试以琴韵写吾山水”——也是精深至通的画论。在授课中,在电视教学中,召唤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采用“比较法”,使绘画图象之美与乐声音响韵律之美的“通感”,时时在人们心中交感回荡,不仅用“耳闻”,且用“心听”;不仅以“目识”,且能以“神会”,视象与乐曲,就能更长久并存于人们心灵之中。这只是一例,这一例中包含以“比较法”变“泛论”为聚焦点式的“专论”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