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3010(2007)04—0019—03 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部分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令人担忧,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的任务十分紧迫。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要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要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使学校教育能够真正体现《意见》要求,如何使学校德育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增强实效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1967年美国哈佛大学实施“零点项目”系列教育实验,提出学校可以通过美育、艺术教育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他们自称这个领域的研究起点接近零,所以把此项目命名为“零点项目”。“零点项目”的核心是美育和艺术教育,但他们同时看准了美育对学生人格、气质、心理、思维、创造力培养的特殊作用,找到了一把开启德育之门的金钥匙。我认为,要加强德育的可接受性,就要把美育融入德育之中,要考虑如何使德育成为“一曲动听的歌”、“一首美丽的诗”、“一幅七彩的画”。 青少年处在人生最富变异和可塑性的时期,他们喜欢模仿,但往往缺少文化判断力。如果他们经常和邪恶污秽、低级无聊的东西接触,就可能以丑为美、以丑为荣,只知有此,不知有彼。西方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文化的最终结果是人格。”倘若把这句话做一引申,优秀的文化一定能够培养、造就优秀的人格。学校美育正可以担负传播优秀文化的重任。文物、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文学、诗歌、建筑、服饰文化中的精华,是进行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形式和内容,同时对青少年的健康人格、良好性格塑造和培养具有特殊作用。所以,真正的德育,无不把美育纳入其中。 “美”包含了人类的美好情感、理想,有着特定的社会内容。美育可以使“美”得到整体保存和传递下去,并逐渐积淀成个体的健康人格。柏拉图讲过,艺术适合人的性格。孔子也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美与道德是亲姐妹。中国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则明确认为,美育之目的在于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他们的思想揭示了教育的真谛。假如幼儿教育缺少乐趣、儿童教育短少礼仪、青年教育缺少诗文,没有美的音乐、美的造型对青少年进行陶冶和濡染,他们在人格、行为上就会表现得粗、俗、浅,在思想情感上就会拒绝高尚、高雅和高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一定要让学生接触到自然、社会和艺术中永恒的美,感受到壮丽、雄伟、崇高、豪放、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美,欣赏到流畅、和谐、优雅、恬淡、沁人心脾、赏心悦目的美。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振奋豪迈、兴奋激动、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美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他们摆脱平庸和渺小、猥琐和卑俗。美育融入德育之中,可提升德育潜移默化的教养功能。 美的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丰富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感染性,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德育资源。美的形象和情感能引起学生精神的愉悦和升华,能打动他们的心灵,使之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品味、感悟道德。德育是一种以精神愉悦为需要的感性教育和以潜移默化为方式的情感教育,因此,感知美的形象、体验美的情感是德育的必由之路,使学生精神愉悦是德育可被接受的前提。 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教师”,无际的原野能开阔心胸,飞流的瀑布能洗涤心灵,绵亘的山峦能陶冶性情,多彩的名胜能丰富知识。我们不能忽视这位“伟大的教师”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在自然的怀抱里,空间是广阔的,心灵是自由的,情感是愉悦的。将自然美的某些特征比附到人的思想情操中,会激发人形成美好品德,使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砥砺品行。参天松柏不畏风寒霜雪,能使我们斗志顽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奇观,能使我们崇尚刚强;不尽长江滚滚来,能使我们精神振奋……自然的美在无形中就能使青少年获得一种思想的教育和人格的影响。 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用勤劳的双手和精神意志创造了社会生活。社会美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美,也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社会环境的美、社会文化的美、社会活动的美。社会美以社会的人、物和事的具体形式呈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社会美最终一定要通过人性表现出来,只有那些具有肯定价值、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人性才是美的。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学习活动、文化活动、公众活动都离不开社会,通过人们在社会中表现出不同的人性和人格,就能发现这个社会的美和丑。当我们的身边已经出现一些假、丑、恶现象时,就更需要对青少年强化当时代的社会美,比如:展现和突出历史和现实人物的事迹,学习其品格和精神、思想和意识、道德和情感、行为和意志等。 艺术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大自然美的提炼和表现,通过化平淡为神奇,成为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和震撼力的审美对象。文学、诗歌、音乐、绘画、雕塑、舞蹈、书法、影视等,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美比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青少年不仅需要自然美和社会美的熏陶和感染,更离不开艺术美的影响和教育。青少年能接触到的自然和社会受一定时空的制约,学校教育应通过大量美的艺术开阔他们的视野,升华他们的情操,催开他们心中美的花蕾。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反映学校教育的电视片《校园先锋》,引起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兴趣。剧中有一场戏给我们很大启发:教室里,学生们在欣赏苏联著名歌曲《共青团员之歌》。激荡的旋律、豪迈的歌词,使我们感受到英勇不屈的气概和不可战胜的力量。随后,剧中的南老师又给学生们放了我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毕业歌》,大家听得热血沸腾。当南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谈出了他们的感受: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种对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剧中的南老师没有对学生们进行说教,而是利用中外优秀校园歌曲让同学们欣赏、品味,让他们体会到一种永不磨灭的“青年精神”。南老师成功了,这就是美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