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

作 者:
鲁洁 

作者简介:
鲁洁,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生活德育论认为: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人和人的生活,就是由他自己创造的。创造性关涉人之为人的根本,是成为人的必不可少的德性。人学范畴的创造,就是在对美好生活追寻中,不断赋予生活以新的价值和意义。创造的本质就是“给予”。离开了人学的根据,仅仅在经济技术的范畴内理解和发展人的创造性,很可能给生活带来灾难。教育要正确理解和敞开人的创造性。要重构当今“反创造”的学校教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2 期

字号:

      一直以来,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人们都是把“创造性”归属在人的智力和能力的范畴之中来加以考察的。也有的研究注意到了,它与整体人格中的其他因素,如德性等等的关系。但由于受传统道德观的影响,较少有人将它作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德性来认识。在生活论的视域中,道德是“成人之道”,人的德性,也就是使人得以成就为人的基本品性。“创造性”就是这种基本品性中的一种。“创造性”是人的基本德性,这是生活论道德观的认识。

      人学范畴中的创造。生活论认为,人就是他的生活,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生活的目的,就是去创造生活。对于人来说,生活不是端在面前的一盘已经烹调好的大餐,等着你去占有和享用。动物的生存和人的生活之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是去占有它的生存资源。一群羊在啃完一片草地以后,只能是再换一片去啃,它们只会去占有既有的,而不会去创造尚不存在的。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同样也需要依靠大自然才能生存。但是,仅仅是依靠占有天生的自然物,并不是人的生存方式,“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① P90。黑格尔曾经说过,没有一种动物是流汗劳动的,它们单纯地把对象消费掉。人的劳动和实践,不是对客体的简单否定,而是去再创造一个对象。人与动物的界线,就在实践-创造处。实践的本性,就是自由、自觉活动的创造,也就是人创造对象世界,并把自己创造为人的活动。人只有通过创造,才能成为人,才能有人的世界、有人的生活。创造性所关涉的是:人之是否能成为人。而“成为人”,则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追求和最终目标。为此,创造性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在人的品性体系中所具有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德性,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得以走上成人之路,关系到生活的整体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根本态度。人是一种永远处在未完成式中的存在。“人的自为本性使人永远处在奔向‘人’的生成发展过程之中。人是不会满足于既成的存在和既有的生活的,总是追求更新的存在,奔向更高的生活。”② P52-55人永远要在创造中不断生成和发展。为此,创造性是伴随人始终的必不可少的品性。

      人的创造活动是现实的,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的活动。它既是人运用自己理性和想象力构思美好生活的精神活动,又是付出感性的力量,使得意识之中的存在得以现实化,美好的理念、想象得以在实际中展现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是在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中,去把握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黑格尔也说:“单单为了使自己的潜在性成为现实性,意识就必须行动,或者说,行动正是作为意识的精神生成过程。”③ P265也如弗洛姆所表达的,这是一种人为之出力,使某种东西得以出现的活动。人是在他的实际行动中创造生活的,创造者不是单纯的认识者、旁观者。创造,既是外在事物的构造活动,又是内在精神的提升活动;在对象化的活动中,人创造了自我。

      创造:美好生活的追寻。创造就是人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建构起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更适合人生存发展需要的生活世界(包括对象和自己);创造就是对于更加美好生活的追寻,人总是在追寻这样的生活。创造的要义,是赋予生活新的价值和意义,是新的生活的建构。创造见证着人的存在,见证人之为人的真实。不断地索寻更为美好的生活,实现更为美好的生活,是人学范畴“创造”的基本涵义,也是教育所期待的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特征。创造的生活,也就是人所追求的有意义的生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变革、进取、创造,正是中华祖先们所企望的意义生活。在西方,歌德所歌颂的同样也是:“要每日每时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浮士德》)。生活的意义,源自生活自身,源自于生活的创造。人通过对自身创造活动的肯定和阐释,就可以解决生活的意义问题,并不需要藉助于人、凌驾于人的抽象本质,来规定生活的意义。生活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人能在现实的生活中创造出更有价值的生活来。反之,如果从现在的生活中创造不出更好、更有价值的生活,人就会感到活得没有意义。用一句大白话说,那就是“活着也白活”。此外,创造之所以构成人的意义生活,不仅因为创造的结果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还因为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这是每一个经历过创造的人都能体会到的幸福和美好。“人类天性极其爱好创造,或者说,对于人类,创造最具魅力。创造性行动所开拓的生活是崭新的、有活力的、激动人心的,这在心理上有着强大的刺激力,这就是人们天生感兴趣的经验”。④ P126人从创造行为中感受幸福与享受。

      创造的向善性。真正意义上的创造,是人们对于符合人性生活的构想和追求。它所指向的,是真善美统一的,更加美好、更加合理的生活,使人得以在这样生活中成就为人。创造是有价值指向的,创造在伦理上是向善的,道德就内在于创造生活之中。人在生活任何一个领域中符合人学意义的创造,都具有道德上的意义。创造所给予生活的,是更多的幸福和美好;所赋予的是,更大的意义和价值。一颗只想占有和掠夺的心灵,是不会创造改变生活的。“创造在本质上说是给予,只有在给予中才能产生某种非现成的生活的情景,才能开拓某种可能生活。”④ P126法国当代现象学家马里墉认为,人类活动的实质,就是无止境地奉献“礼物”。他把这种奉献,看作是人之为人的最原始的表现,也是最源生的现象本身。从生活实践论的观点看,正是基于人之实践性的创造,人才成为一名“礼物”的奉献者。在伦理学或日常生活中,人们颂扬“奉献”,把它看作是人的重要美德;但就人而言,他的奉献必定基于创造。一个人如终其一生只是去占有既有的,“安享现成福”而不思创造;这样的人,也就谈不上什么“奉献”,因为他并没有为生活增添任何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就此而言,一个有道德的人,必然是一个创造者;一个创造者,也必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道德生活本身也是创造的。道德的所面临的是,生活中的实际冲突和矛盾。它不能依靠机械地遵守既定的、现成的道德规范来解决;面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人们需要作出道德上的“发明”、“发现”,每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相应的善和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