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效率研究计量方法的新进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杜育红/刘笑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杜育红(1968—),男,辽宁本溪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笑飞(1981—),男,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在经济学的视角下对学校效率研究领域内最近几年的实证研究进行了归纳与综述。目前国内学校效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增值性评价和前沿效率分析两个方向。多层线性模型、数据包络分析与随机边界分析等计量方法的进展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本文还对神经网络模型和齐次马尔柯夫链两种计量方法在学校效率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7)04—0132—06

      近些年来,各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这就迫切要求对中小学学校的办学效率进行计量分析,使各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出效率。对学校效率进行评价可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手段和助推器。此外,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普遍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基本职能。在现代社会里,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大学更多的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职能。同时,大学自身的发展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以此,对于大学这类多投入多产出的组织进行学校效率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国内早期对学校评价方面的文献多是理论性的,而且大都关注对学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方面的评价。学校效能关注的是学校既定投入下的产出方面,是教育的结果,而学校效率(school efficiency)更多地关注的是最大化产出条件下的学校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是整个教育的生产过程。可见,二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在经济学的视角下,针对学校效率评价方面的实证研究,国内始于90年代初期。近些年来,随着计量方法的技术进步,学校效率方面的实证研究逐渐多了起来。由于前些年已经有文献对学校效率的研究框架和计量方法进行过理论方面的综述[1],故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的相关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特别是对最近几年来,计量方法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学校效率的概念与评价指标

      (一)学校效率的概念

      效率最初是经济学中使用的概念,一般反映资源的有效配置,以投入和产出之比率表示。广义的效率包括生产效率和经济制度效率。

      狭义的效率指生产效率,指高等学校在既定成本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出量,包括技术效率(Technology Efficiency)和配置效率(Allocation Efficiency,或称经济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或称成本效率Cost Efficiency)。技术效率是指既定产出下的各种投入的最佳比例关系,用来衡量投入到物资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利用。配置效率指在既定产出下要选择投入成本最小的配置比例,使用最小的资源生产出一定量的产品,或使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最大的产出,它实际上涉及到各种生产要素如何替代配置才符合经济原则。

      学校效率更多地关注的是最大化产出条件下的学校内部的资源配置问题。学校效率评价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学校的生产效率。

      (二)学校效率的评价指标

      对学校效率进行评价,需要一系列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学校的各项投入和产出。各教育经济学专著都对教育的各种单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详细罗列。主要包括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大类。投入指标主要涉及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四个方面;产出指标主要包括学生数量、考试成绩、入学率、升学率、获奖数量等方面。

      在投入指标方面,对于任何数量的投入是非常容易计量的,诸如生师比、生均图书册数、生均计算机台数、生均教育事业费等项目。此外,还需对投入要素质量的指标上面给予关注,尤其是在人力的投入指标上面。目前较多采用教师的学历、职称与教学经验(从业时间)等情况作为度量人力投入的质量指标,并且在计量的过程中设置适当的权重。这些指标反映出教师的质量,是影响学生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可以用来度量投入的人力质量。但同时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经验并不与学生的成绩相关[2]。

      相反,在度量学校的产出指标方面,如何正确评价学生质量的问题依然存在。学生的考试成绩是目前度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能力;而且,学校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考试成绩上面,还有学生的心理、品德等多方面。所以,这种只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产出质量指标的方式有些单一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学校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成长其他方面的单一价值取向。

      另外,在学校产出指标方面还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有些学者将教师的获奖与发表文章的情况等教师产出指标纳入到学校的产出指标中,这是一种有益的探讨[3]。之所以将教师获奖和发表文章纳入学校教育产出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考虑现在被广泛接受的学校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持续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因此,现代学校非常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也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二、增值性评价及其计量方法

      (一)增值性评价

      增值(value added)评价法是应改进政府大规模评价学校效能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增值测量法是通过测量学校或学生的增值幅度评价学校效能的一种方法,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以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的进步情况作为评价依据;二是尽量将学校因素从其他因素中分离出来,找到学校的“净影响”[4]。即学校效能评价必须坚持两个理念:增值理念和净影响理念。增值,简单地说就是相对于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学校的教育,各方面素质增长的情况。所谓净影响,就是排除了学校以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获得的纯粹的学校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