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迷失”,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经常出现的普遍现象。时至今日,这种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对教育的本质再次重申:从产生之日起,教育就致力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教育最根本的、最终极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舍弃“育人”,教育就不能再称之为教育。 通过这种质的规定性,教育确立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因为是有自主品格的独立主体,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如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联系才成为可能。 任何社会,教育都应当通过“育人”来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它的制约,并通过“育人”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也不例外。 普遍联系的事物往往具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通性,如政治活动具有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功能,教育也具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但无论怎样共通,也不会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不应当在联系中混淆区别和本质,政治不能等同于经济、文化和教育,教育也不能简单“化”为经济行为。把教育“化”为产业,是教育的本质再度迷失的一种表征。 一 从发生上看,“教育产业化”要求是人们特定历史时期内经济需求过分强化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历史条件,但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仍需要慎重考虑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不断反映着人们的各种社会需求,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向前发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各种需求的强度是不同的,因此,教育的各种价值和功能凸显的程度也就有所差异。古希腊雅典教育张扬人文价值,斯巴达教育强化军事色彩。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内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步步突出。在我国,当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之后,人们把教育作为“产业”来看待也似乎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了。但是,假如我们承认人们对“唯科学主义”的发难是对教育中久违的人性的呼唤,对教育与政治划等号的诘责是痛定思痛之后的智慧性反省的话,那么,我们还能坦然从容地任产业把教育再一次“化”掉吗? 二 从社会生活的内容来看,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那么,教育所反映的社会需求也不应是单一的,经济功能只能是教育的功能之一而非唯一的功能 虽然经济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但“最大的”不等于“全部的”;另外,更何况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也并不等于排斥其他社会生活,如政治、文化、道德和精神生活存在的必要性。因此,教育一方面要受政治、经济制约,服务于“最大的”政治,满足政治、经济的需要;另一方面,教育也受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折射社会道德、精神和文化的要求。而“产业”向来是以“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最终目的,“唯利性”是最易发生的、最常见的行为倾向。如果把教育也发展为产业,追逐利益也成为教育压倒一切的行为目标,那么,凡是与求利相违背,甚至虽然不相违背但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教育行为,都将会被无情地淘汰。教育产业化以后,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会得到充分的扩张,但又怎么来保证教育的非经济价值不至于萎缩?如果教育中没有了相应的道德准则、精神内涵,那么,教育还能“教”人什么! 三 “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假设,或隐或显,都不能逃脱贬抑人性的嫌疑 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什么?这是“教育产业化”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十分敏感的问题。如果承认“教育产业”的产品是人,那么,其人性假设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早期的“经济人”人性理论,即人是经济的动物。这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有关人性理论的“合理回归”,还是“不合理倒退”?如果说“教育产业”的产品不是人,而是别的什么,比如“教育服务”,那么,我们据此来推断一下:一个人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位、获取更高的报酬而需要更好的教育,他完全可以拿钱去“购买”,而且,出的钱越多,所买的“教育”就越好。这就是说,有没有钱,而且,有没有足够的钱坦然的成为能不能得到教育服务的先决条件。再者,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所出卖的是“购买者”需要的服务,主动权掌握在“买方”,即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什么;而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有多大可能性去购买道德修养、精神内涵以及高尚的境界?既然没有了“买方”,教育的相应职能是否就可以减缩了呢?面向全体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事业的大问题,在教育未“产业化”时该问题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教育产业化”以后能解决好吗?按一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约束人,通过一定精神文化陶冶人,这是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推卸的责任,它不取决于任何一个人的意愿。再说,“利益最大化”必将滋生“假冒伪劣”,虽然“假冒伪劣”在各种产业中都有可能出现,属于非正常但几乎难于避免的现象,但是,教育的“假冒伪劣”一旦出现,却不像出现一批其他的“假冒伪劣”商品那样单纯,它对教育信誉的损毁、对人才一生发展的影响,将很难弥补,甚至将永不能弥补。 四 让教育来“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恐怕仅仅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现实的国情将拒绝“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的拥戴者把银行里的几万亿储蓄、百姓储蓄第一投资意向是教育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当前经济领域的“消费疲软”问题等不同领域的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普遍联系,进而得出大胆的推论:通过启动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这种推论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符合逻辑,但仔细推敲,会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不易回答: 这一推论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从教育角度来考虑教育发展问题,还是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经济问题的解决而仅仅把教育作为一种简单的经济手段?抑或是从社会总体发展出发,宏观地把握并利用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来谋求社会教育与经济问题的共同解决以及二者关系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