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原理”的学科称谓与内容现状的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建军(1969—),男,河南南阳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原理和教育哲学研究。江苏 南京 210097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教育学原理、教育原理、教育概论等是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称谓的混乱和内容的重叠,严重地影响了学科自身的建设。因此,应对其进行如下学科改造:教育学原理改称为理论教育学;教育原理是关于教育的一般的科学原理;取消“教育概论”这一学科称谓,或改造为“教育学概论”或者“教育学科概论”,或改造为一种教育常识。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33X(2007)04—0001—05

      随着教育学科的发展,原先的大一统的“教育学”被分化为许多子学科,“教育原理”就是其中的一个子学科,而且是教育学类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学科的称谓比较混乱,只要我们翻阅一下该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就会发现教材的名称五花八门,有“教育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通论”等。与此对应的是,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明,内容边界模糊,致使教育学原理、教育原理与教育学的内容相互重叠甚至相同。学科称谓的混乱和内容的重叠,使该学科丧失了独特性,严重地影响和阻碍了该学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笔者收集了42种(同一作者同一教材的修订版不重计)“教育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的教材,包括1949年以前出版的20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22种,通过对我国42本教材内容体系的统计分析,着重了解我国教育原理学科称谓和教材内容体系的现状,并试图对其进行梳理和澄清,以服务于新时期我国“教育原理”的学科和教材建设。

      一、学科称谓的比较

      在1949年前出版的20种著作中,以“教育概论”、“教育通论”称谓的有17种,以“教育原理”称谓的有2种,以教育学原理称谓的有1种。

      我国的教育学在改革开放后得以恢复和重建。在此以来出版的22种著作中,以“教育原理”称谓的有13种,以“教育学原理”称谓的有5种,以“教育概论”称谓的有3种,以“教育通论”称谓的只有1种。

      关于这一学科的名字,解放前后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1949年前基本上使用“教育概论”称谓,这一比例高达85%,使用“教育原理”称谓的比例是10%,使用“教育学原理”的只有1种,仅占5%。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来,使用“教育原理”称谓的占60%,使用“教育学原理”的占22.7%,使用“教育概论”的只有13.6%,使用“教育通论”的只有1本,仅占4.5%。而且我们发现“教育概论”多在这20多年的中前期使用,后期使用的主要是“教育原理”和“教育学原理”。虽然以“教育学原理”命名的教材没有“教育原理”多,但在国家颁布的《教育学研究生统一考试大纲》等权威文件中都使用了“教育学原理”的称谓,而且本科、研究生开设的学科都多以“教育学原理”命名,较少使用“教育原理”的称谓。

      二、1949年前“教育概论”、“教育原理”教材的内容统计分析

      以1949年前出版的16种“教育概论”的详细目录为统计对象,按照其内容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一些基本主题,这些主题在17种教材中出现的频次及其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表

      在笔者收集和统计的1949年前出版的20本著作中,以“教育原理”命名的有余家菊的《教育原理》和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二者的差异比较大。

      余家菊《教育原理》的体系是:绪论(关于教育的认识)、资质论(对儿童及其发展的认识)、目的论(各种教育目的的学说)、课程论、方法论(导学原理、各种具体的方法)、学校论。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的体系是:绪论(关于“教育原理”的认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原理)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原理)的哲学基础、教育原理的社会学基础、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生产教育、教育与人类的前途。可以看出,余家菊的《教育原理》中的“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学校论”和钱亦石《现代教育原理》中的“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生产教育”都是“教育概论”的主要内容。如此看来,解放前的“教育概论”和“教育原理”都存在着边界的模糊和内容的重叠。

      三、对当前13种“教育原理"教材内容的统计分析

      我们以13种“教育原理”教材的内容加以整理分类,其涉及的主题及其所占的比例见表2。

      可出看出,“教育原理”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在“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制度”、“教育本质”、“教师与学生”、“教育的历史演进”这几个方面,这种原理更接近教育基本理论,例如厉以贤主编的《现代教育原理》、叶澜著的《教育概论》、陈桂生著的《教育原理》、冯建军等著的《现代教育原理》都是如此。

      但有的“教育原理”也比较宽泛,除了以上主题外,还把“教学”、“课程”、“德育”、“体育”、“美育”作为重要内容,这样的原理更接近一般的教育学或教育学原理。如孙喜亭著的《教育原理》,金一鸣著的《教育原理》,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等。

      上述两类著作的区别就在于,“教学”、“课程”、“德育”、“体育”、“美育”等具体的教育活动是否可以纳入“教育原理”之中。当然也有学者开辟了第三条道路,比如柳海民编著的《教育原理》就把课程、教学、德育、智育、美育等具体活动的上位概念“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等纳入“教育原理”之中,这样既回避了“教育原理”讲具体活动的质疑,又把相关的问题在原理中讲述,而且符合“原理”的普遍、一般特性。

相关文章: